
相傳在今 湖北 武昌 黃鶴山 上遊三百步 長江 中。 隋 置 鄂州 ,即因渚得名。世稱 鄂州 為 鄂渚 。《楚辭·九章·涉江》:“乘 鄂渚 而反顧兮,欵秋冬之緒風。” 王逸 注:“ 鄂渚 ,地名。” 洪興祖 補注:“ 楚子 熊渠 ,封中子 紅 於 鄂 。 鄂州 , 武昌縣 地是也。 隋 以 鄂渚 為名。” 唐 杜甫 《過南嶽入洞庭湖》詩:“ 鄂渚 分雲樹, 衡山 引舳艫。” 明 劉基 《滿庭芳》詞:“衾寒 鄂渚 ,佩冷 瀟湘 。”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餘服官 鄂渚 ,適 英 美 水師提督乘兵艦來謁。”
“鄂渚”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學雙重意蘊的古地名,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地理概念 鄂渚原指長江中的一處沙洲,位于今湖北武昌黃鶴山(即蛇山)上遊約三百步處。隋朝在此設立鄂州,直接以渚命名行政區劃,因此後世常以“鄂渚”代指鄂州地區。
二、文學意象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屈原在此借地理坐标抒發流放途中的悲怆情感。唐代杜甫《過南嶽入洞庭湖》詩中也沿用此意象,使“鄂渚”成為承載文人羁旅愁思的經典符號。
三、曆史沿革
• 起源:楚王熊渠分封中子紅于鄂地,奠定地域基礎
• 建制:隋朝正式以鄂渚為名設州,強化了地理與行政的關聯
• 演變:唐宋時期逐漸演變為武昌地區的代稱
需注意的是,部分資料提及的“遭受冤屈”屬引申義,實為文學語境中結合屈原遭遇産生的聯想,并非該詞本義。建議查閱《楚辭》原典及《過南嶽入洞庭湖》等詩文,感受其文化意境的生成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