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擲的意思、抵擲的詳細解釋
抵擲的解釋
投擲。《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是時蝗蟲起,歲旱無穀,從官食棗菜”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 晉 左思 《嬌女》詩:“紅葩掇紫蔕,萍實驟抵擲。”舊題 宋 蘇轼 《艾子雜說》:“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擲的解釋 擲 (擲) ì 扔,投,抛:投擲。棄擲。擲遠。 抛扔投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投擲,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用力抛出或丢棄物品的動作,與現代漢語的“投擲”相近。
- 詞性:動詞,多用于描述具體動作。
古籍用例
- 《三國志》注引《魏書》
記載“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指民衆用投擲物品的方式攻擊官員。
- 左思《嬌女詩》
“紅葩綴紫蒂,萍實驟抵擲”,描繪抛擲萍實(一種果實)的情景。
- 蘇轼《艾子雜說》
虛構的鴨子抱怨“抵擲之苦”,比喻被抛擲的遭遇。
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具體動作,如攻擊、玩耍或勞作場景。
- 現代適用性: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古雅詞彙,多見于研究或文學創作。
補充說明
“抵”在古漢語中可表“擊、觸”,與“擲”組合後強化了動作的力度和方向性,與單純“投擲”相比,更強調動作的主動性或對抗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擲(dǐ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手和矢,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抵擲的寫法是「抵擲」。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抵擲的核心意思并未改變。
抵擲的意思是用手抵住,抓住并投擲的動作。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投擲物體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關于抵擲的例句:
1. 他迅速抵擲了一支石頭,命中了目标。
2. 小孩們在操場上抵擲着彩色的氣球,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3. 這個籃球運動員的抵擲技術非常出色,總是能夠準确地投進籃筐。
除了以上例句,抵擲還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抵擲目标、抵擲籃球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投擲、擲動、抛擲等,它們都表示通過手的動作将物體扔出去的意思。
概念相反的詞語可能是接收、接住等,與抵擲相對應的是接住動作。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