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聳挺立。 唐 皎然 《奉和陸使君長源夏月遊太湖》詩:“萬頃合天容,洗然無雲族,峭蒨矚仙嶺,超遙隨明牧。” 明 夏完淳 《詠懷》之一:“孤生岑上竹,峭蒨不改移。”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遙峰憐峭蒨,近壑怖幽深。”
(2).指高聳挺立的山。 唐 張說 《過蜀道山》詩:“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
(3).鮮明貌。《文選·左思<招隱詩>之二》:“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李善 注:“峭蒨,鮮明貌。”峭,一本作“ 悄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綦毋潛》:“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 明 舒曰敬 《<輶軒紀事>序》:“摹寫變幻,筆隨境轉,有與境俱麗者,有與境俱古者,有與境俱峭蒨、俱緜遠者。”
“峭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等網頁信息解釋如下:
高聳挺立
多用于描述山巒、竹木等物體直立高峻的姿态。例如:
代指高聳的山峰
通過借代手法,直接以“峭蒨”指代陡峭的山體。如唐代皎然詩句“峭蒨矚仙嶺”,将“峭蒨”與“仙嶺”并提,凸顯山勢險峻。
鮮明、清麗的樣貌
此義項源自《文選·左思〈招隱詩〉》中“峭蒨青蔥間”,李善注:“峭蒨,鮮明貌。” 後亦用于形容詩文風格清峻,如《唐才子傳》評綦毋潛詩“峭蒨”而“足佳句”。
讀音與補充說明:
《峭蒨》(qiào q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山”字旁和“禾”字旁。該詞的意思是高峻、陡峭的意思。
《峭蒨》的首個部首是“山”字旁,意指該字與山有關;第二個部首是“禾”字旁,意指該字與禾谷農作物有關。整個字共有15個筆畫。
《峭蒨》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其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很少被使用,比較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和文言文書寫中。
《峭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峭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關于《峭蒨》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目前并沒有确切的記錄,因為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然而,可以推測它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相似,隻是有些許差别。
1. 山脈峭蒨,峻險異常。
2. 這座城市周圍群山峭蒨,景色壯麗。
1. 峭壁
2. 峭立
3. 峭拔
4. 峭岩
5. 峭峙
1. 險峻
2. 突兀
3. 陡峭
4. 峻峭
5. 高聳
1. 平緩
2. 平坦
3. 平整
4. 寬闊
5. 和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