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掷的意思、抵掷的详细解释
抵掷的解释
投掷。《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是时蝗虫起,岁旱无穀,从官食枣菜”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 晋 左思 《娇女》诗:“红葩掇紫蔕,萍实骤抵掷。”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鳧忽蹣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
词语分解
- 抵的解释 抵 ǐ 挡,拒,用力对撑着:抵挡。抵制。抵抗。抵赖。 顶撞,冲突,矛盾:抵触。 代替,相当,顶替:抵押。抵偿。抵充。抵还(俷 )。 到达:抵京。抵临。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掷的解释 掷 (擲) ì 扔,投,抛:投掷。弃掷。掷远。 抛扔投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抵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投掷,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用力抛出或丢弃物品的动作,与现代汉语的“投掷”相近。
- 词性:动词,多用于描述具体动作。
古籍用例
- 《三国志》注引《魏书》
记载“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指民众用投掷物品的方式攻击官员。
- 左思《娇女诗》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抵掷”,描绘抛掷萍实(一种果实)的情景。
- 苏轼《艾子杂说》
虚构的鸭子抱怨“抵掷之苦”,比喻被抛掷的遭遇。
使用特点
- 语境:多用于具体动作,如攻击、玩耍或劳作场景。
- 现代适用性: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属于古雅词汇,多见于研究或文学创作。
补充说明
“抵”在古汉语中可表“击、触”,与“掷”组合后强化了动作的力度和方向性,与单纯“投掷”相比,更强调动作的主动性或对抗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分析,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抵掷(dǐ zhì)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是手和矢,总共有11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体字中,抵掷的写法是「抵擲」。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抵掷的核心意思并未改变。
抵掷的意思是用手抵住,抓住并投掷的动作。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投掷物体的动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抵掷的例句:
1. 他迅速抵掷了一支石头,命中了目标。
2. 小孩们在操场上抵掷着彩色的气球,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3. 这个篮球运动员的抵掷技术非常出色,总是能够准确地投进篮筐。
除了以上例句,抵掷还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如抵掷目标、抵掷篮球等。
近义词可以包括投掷、掷动、抛掷等,它们都表示通过手的动作将物体扔出去的意思。
概念相反的词语可能是接收、接住等,与抵掷相对应的是接住动作。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