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類地行星的意思、類地行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類地行星的解釋

行星的一大類,包括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和冥王星。這類行星形狀略呈球形,體積和質量較類木行星小,平均密度和重岩石差不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是指與地球特征相似的行星,以矽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屬于太陽系中靠近太陽的固态天體。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成員

類地行星核心特征包括:固态表面、金屬核心(以鐵為主)、矽酸鹽地幔和地殼結構。太陽系中公認的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部分早期資料(如、6)曾包含冥王星,但根據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新定義,冥王星已被歸為矮行星。

二、物理特性

  1. 體積與質量:體積較小(火星直徑僅為地球的53%)、質量低于類木行星。
  2. 密度與結構:平均密度較大(與岩石接近),通常具有核-幔-殼分層結構。
  3. 表面特征:存在山脈、峽谷、火山和隕石坑(如火星的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最高火山)。

三、對比類木行星

特征 類地行星 類木行星
組成 岩石與金屬 氣體(氫、氦等)
表面 固态 無明确固态表面
大氣層 稀薄再生大氣(如火星) 原生厚大氣(如木星)
衛星與光環 衛星少且無光環 多衛星且常有光環

四、研究意義

類地行星因可能具備液态水或適宜生命的環境(如火星曾發現古河床痕迹)而成為地外生命探索的重點。當前已發現數千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候選體,例如Gliese 581g。


注:關于冥王星的曆史分類差異,可參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行星定義決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類地行星》的意思

《類地行星》指的是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即在太陽附近軌道上繞行的具有固态表面且有大氣層的行星。這一概念通常用于描述太陽系中的行星,包括地球、火星、金星和水星。

《類地行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類地行星》的部首拆分為“土”和“行”,其中“土”是四畫的部首,“行”是行走的意思。

《類地行星》的來源

《類地行星》一詞是由科學家根據太陽系行星的特征和性質提出的。它的産生是為了區分與地球相近的行星與其他行星的差異,便于科學研究和分類。

《類地行星》的繁體字

《類地行星》的繁體字為「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類地行星》,在古代可能使用類似的字詞組合來表達相似的概念,例如「似地行星」。

《類地行星》的例句

1. 地球是一顆典型的類地行星,適宜生命存在。

2. 火星被認為是一顆類地行星的候選者,科學家正在進行深入探測研究。

《類地行星》的組詞

1. 類地行星系統

2. 類地行星探測

3. 類地行星特征

4. 類地行星表面

《類地行星》的近義詞

1. 地球型行星

2. 岩質行星

3. 固态行星

《類地行星》的反義詞

1. 氣态行星

2. 冰巨星

3. 紅矮行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