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蛙與蚯蚓。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詩:“況餘居低下,本是蛙蚓窟。” 宋 蘇轼 《秋陽賦》:“菌衣生于器用,蛙蚓行于幾席。” 元 馬祖常 《石田山居》詩之二:“牆根雜蛙蚓,拟買繫籬船。”
“蛙蚓”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代兩種動物——青蛙(蛙)和蚯蚓(蚓)。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蛙蚓”字面指青蛙和蚯蚓,常用于古代詩文描述潮濕、低窪環境中的生物景象。例如:
該詞多用于烘托自然或生活場景的細節,如元代馬祖常《石田山居》中“牆根雜蛙蚓”,描繪鄉野環境的質樸()。這些用法均體現“蛙蚓”作為環境描寫的意象。
部分資料(如)提到“蛙蚓”可比喻“表面無害、内心險惡的小人”,但此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需謹慎參考()。目前主流含義仍以直指生物為主。
“蛙蚓”核心含義為兩種動物的合稱,多用于詩文中的環境描寫。若需引用比喻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進一步考證。
《蛙蚓》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物體頹廢、衰弱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态低落、身體無力,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狀态破敗不堪。
《蛙蚓》這個詞由“蟲”和“雲”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蟲”表示“昆蟲”、“小動物”的意思;而“雲”則表示“雲彩”的意思。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蛙蚓》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宋史·劉铉傳》中,形容劉铉盜賊猖獗,民不堪命,百姓生活陷入困苦。後來,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任何人或事物狀态憔悴、衰退、頹廢。
《蛙蚓》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蛙蚓」,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關于《蛙蚓》這個成語,古時候的寫法為「青蛙,蚯蚓」。這個詞在當時的用法和現代基本一緻。
1. 他最近心情低落,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隻蛙蚓。
2. 這個廢棄的房屋已經變成一片蛙蚓,破敗不堪。
1. 青蛙
2. 蚯蚓
3. 蟲子
4. 雲彩
1. 憔悴
2. 衰敗
3. 頹廢
4. 破敗
1. 蓬勃
2. 興盛
3. 茁壯
4. 發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