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賜贈。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又輒拜教之辱,是以滋不敢有意以幹省察,以煩貺施。” 明 張居正 《大婚禮成辭免加恩疏》:“仰維皇上,嘉禮備成,普天同慶,因而覃敷恩賚,首及閣臣,此明主逮下之仁,録勞彰勸之典也,臣敢固為抗違,以虛貺施。”
“贶施”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讀音為kuàng shī,意為“賜贈”或“賞賜給予”,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正式場合的書面表達。其中“贶”指賜予、恩惠,“施”為施予、給予,二字組合強調自上而下的饋贈行為。
2. 引證與使用場景
3.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其近義詞如“賞賜”“饋贈”更常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4. 相關擴展
“施”在組詞中可表主動給予(如施舍、施恩),而“贶”多用于被動接受恩惠(如厚贶、嘉贶),需注意語感差異。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相關詞彙演變,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宋代至明代官方文書集。
《贶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别人贈送財物或幫助别人。表示心甘情願地施舍財物,為他人提供幫助。
《贶施》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貝部和斤部。貝部位于左側,表示與財富相關的含義;斤部位于右側,表示施舍。漢字《贶》一共有9個筆畫,而《施》一共有8個筆畫。
《贶施》的來源比較古老,出自《周禮·地官司農人法》:“民賜贶來則贶施之寡人之野私私草木郁郁蒼蒼。”可以看出,《贶施》在古代就代表着贈予和施舍。在繁體字中,《贶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而《贶施》也不例外。在古時,貝部的寫法更接近于甲骨文的形态,而斤部則以勾畫斤字形狀為主。
1. 他向學校捐贈了大量教材,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
2. 在節日裡,我們經常贶施親友一些禮物,以表達我們的關懷和祝福。
1. 贈贶:贈送財物。
2. 施舍:給予幫助或贈物。
3. 付出:主動提供給予。
1. 贈送:向他人給予禮物或財物。
2. 施予:給予幫助或恩惠。
1. 收受:接受别人給予的財物或幫助。
2. 收取:接受别人付出的財物或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