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螟的意思、蟲螟的詳細解釋
蟲螟的解釋
指危害莊稼的蟲類。《管子·七臣七主》:“苴多螣蟇,山多蟲螟。”《呂氏春秋·仲春紀》:“行夏令,則國乃大旱,煗氣早來,蟲螟為害。”《後漢書·仲長統傳》:“蟲螟食稼,水旱為災,此皆戚宦之臣所緻然也。” 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貢圖傳序》:“蟲螟不生,嘉穀以成。”
詞語分解
- 蟲的解釋 蟲 (蟲) ó 節肢動物的一類:昆蟲。益蟲。雕蟲小技(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動物的通稱:大蟲(老虎)。長蟲(蛇)。介蟲(有介殼的蟲子)。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螟的解釋 螟 í 〔螟蟲〕螟蛾的幼蟲,有許多種,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農作物。 〔螟蛉〕.一種綠色小蟲,螟蛉蛾的幼蟲。.喻抱養的孩子。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蟲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以下為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泛指蛀食莊稼的蟲類,尤其特指螟蟲(一種以稻谷等作物為食的幼蟲)。其名稱源于“螟”字本身即指鑽心蟲,如三化螟、二化螟等。
-
古籍出處
- 《管子·七臣七主》提到“山多蟲螟”,描述蟲害對山野植被的破壞。
- 《呂氏春秋·仲春紀》記載氣候異常時“蟲螟為害”,說明古代已關注蟲災與自然現象的聯繫。
-
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蟲螟”,多簡化為“螟蟲”或歸入“害蟲”等更廣泛的類别。但在曆史文獻及農業研究中,該詞仍作為特定蟲害的統稱。
提示:由于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或參考古代農學典籍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蟲螟》是中國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意思指蠶食農作物的害蟲。它可以拆分成“蟲”和“螟”兩個部分。其中,“蟲”是蟲子的意思,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是“chóng”,是農田裡常見的昆蟲類動物;“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是“míng”,是指一種具有害農作物的蛾類昆蟲。《蟲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蟲螟」。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保持不變。例如,在古代漢字中,“蟲”可能寫作“蟲”,“螟”可能寫作“蠱”。現代例句中可以使用《蟲螟》一詞,例如:“這片農田被蟲螟侵襲了。”在這個例句中,“蟲螟”指的是一種害蟲。與蟲螟相關的組詞有“害蟲”、“農作物”等;近義詞可能有“農害”、“害蟲”;反義詞可能有“益蟲”、“有益昆蟲”。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