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 唐 唐彥謙 《宿田家》詩:“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宋 蘇舜欽 《串夷》詩:“閉之塞漠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圖。” 明 張居正 《答荊州道府辭兩院建坊書》:“諸公所餽,銖兩皆民膏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 劉 項 生長 長城 裡,枉用民膏築萬裡。”
“民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或資源,常與“民脂”連用為成語“民脂民膏”,用于強調國家財富來源于人民的辛勤勞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民膏”字面可拆解為“民衆的膏油”,比喻百姓通過勞動積累的財富,如糧食、物資等。與之相關的成語“民脂民膏”更強調統治者對百姓財富的壓榨,如《漢典》解釋為“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多用于指反動統治階級剝削人民”。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史記·平準書》,原指“民衆的血汗”,後演變為國家財富的代稱。例如,宋代蘇舜欽在《串夷》中批判統治者“啖以民膏是失圖”,明代張居正也提到“铢兩皆民膏”。
“民膏”常與“民脂”并用,構成成語“民脂民膏”,強化對不公現象的控訴。其核心思想是警示統治者需以民為本,避免過度征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隨園詩話》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民膏”是一個詞組,由“民”和“膏”兩個字組成。它指的是國家的財富或資源,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而存在的。
“民”字的部首是“亻”,總共有5畫。而“膏”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5畫。
“民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五年》中,原文是“國乃民膏”,意思是國家是民衆的生命之源。這個詞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國家的財富或資源,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而存在的。
“民膏”的繁體寫法是「民膏」。
在古代,字的寫法并不完全和現在一樣。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的“民”字形狀類似于“宀”上加上兩根“丨”,而“膏”字的上部是“⺼”,下部則是“高”。整體來說,古代的字形比現在的字形更為複雜。
1. 政府應該善于管理國家的民膏,以滿足人民的需求。 2. 資源是國家的民膏,應該合理開發利用。 3. 民膏的分配應該公平合理,以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
民膏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比如:民生、膏粱、膏火等。
與“民膏”意思相近的詞有:國富民強、國家財富、人民財富等。
與“民膏”意思相反的詞有:窮國、資源匮乏、貧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