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魂旛的意思、魂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魂旛的解釋

亦作“ 魂幡 ”。舊時辦理喪事時用以招魂或引導亡魂的旗,長方形,下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取一張桌子,供奉香爐、燭臺、魂旛,俱各停當。” 艾青 《我的父親》:“在他出殡的時候,我沒有為他舉過魂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魂旛(hún fā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主要用于傳統喪葬禮儀語境。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出殡或舉行喪禮時使用的招魂幡。通常以白布或素帛制成條狀,上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等信息,懸挂于竹竿或木杆之上,由親屬執舉。其核心功能在于引導亡魂,象征為逝者招引魂魄,使其有所歸依,體現了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二、形制與象征

  1. 材質與形制:傳統魂旛多用素色棉麻或絲帛,長度約三尺,呈長條狀,頂端常綴有雲頭裝飾或蓮花紋樣,象征超度往生。
  2. 文字内容:中央豎寫“故顯考/妣[姓氏]公/諱[名字]之靈位”等字樣,标明逝者身份,部分地域習俗會添加道教符箓或佛家偈語。
  3. 文化象征:白色象征哀悼與純淨,旛的飄動形态隱喻魂魄的流動,整體體現生者對亡魂歸途的指引與庇佑。

三、功能與儀式場景

魂旛主要用于以下儀式:

四、文獻依據與曆史淵源

魂旛的禮俗可追溯至周代“複禮”(招魂之禮)。《禮記·喪大記》載:“複衣不以衣屍”,鄭玄注:“複者,招魂複魄也”,可見以衣物招魂的古老傳統,魂旛即由此演化而來。宋代《朱子家禮·喪禮》明确記載“設魂帛、立魂幡”,成為後世民間喪儀的規範。清代《清通禮·兇禮》亦詳述魂旛形制,印證其官方禮制地位。

五、地域流變與現代遺存

因地域文化差異,魂旛在北方多稱“引魂幡”,南方閩粵地區稱“靈頭幡”。當代傳統喪禮中,魂旛仍見于農村及宗族儀式,但形制趨于簡化,部分改為紙質。其文化内核——對亡者的追思與靈魂歸宿的關切,仍深刻影響華人喪葬倫理。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2卷,第1083頁,“魂旛”詞條釋義。
  2. 《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7章“喪葬習俗”節。
  3.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十五《喪大記》。
  4. 《朱子家禮》,宋朱熹撰,收入《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魂旛”的詞義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魂旛(hún fān)是舊時喪葬儀式中使用的一種旗狀器物,主要用于招魂或引導亡魂。其異體字為“魂幡”,形狀為長方形,下垂懸挂。

形制與用途

  1. 形制:長方形布帛或紙張制成,通常為白色,下垂懸挂。
  2. 功能:在傳統喪禮中,魂旛被置于靈堂或出殡隊伍中,象征為亡魂指引方向,幫助其順利前往另一個世界。部分習俗認為它還能“招魂”,即召回逝者離散的魂魄。

文學例證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可見,例如:

其他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中的使用細節,可參考《儒林外史》原文或民俗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縱保狀邊隘表旗禀帖裁核參禮長隨帶馱子仇英淳絜畜眼吊線方外士飛土逐害鋒芒畢露負螟佛桑根深蔕固攻殲貫侯函商合元音會商檢脩傑思寄理積霤舊社會刻牙鬼類名愣頭兒青戀枕霤水虜塵履虎麥乳精懋德明聲内身敲牙清路擒治全力以赴阙蝕唼舌生活史深言詩癫石華娥綠蝕刻失禦輸墨書檄泰山府君桃源人僞巧賢德夫人向口弦栝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