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魂幡 ”。舊時辦理喪事時用以招魂或引導亡魂的旗,長方形,下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取一張桌子,供奉香爐、燭臺、魂旛,俱各停當。” 艾青 《我的父親》:“在他出殡的時候,我沒有為他舉過魂幡。”
關于“魂旛”的詞義解釋如下:
魂旛(hún fān)是舊時喪葬儀式中使用的一種旗狀器物,主要用于招魂或引導亡魂。其異體字為“魂幡”,形狀為長方形,下垂懸挂。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可見,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中的使用細節,可參考《儒林外史》原文或民俗研究文獻。
《魂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傳統文化中的信仰标志。
字詞拆分部首:魂(鬼魂部)+ 旛(方蓋旁)
字詞筆畫:魂(9畫)+ 旛(10畫)
來源:《魂旛》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用來形容某種旗幟或旗幟上的标志與鬼神神迹相關聯。
繁體字:魂旛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中,旛的字形有多種變體,比如演變為“幡”,讀音仍然是“fān”,但含義與“魂旛”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魂旛
例句: 1. 這幢魂旛在寺廟的山門前高高飄揚,引領信徒們向鬼神祈福。 2. 在古代軍隊中,魂旛是勇士的象征。
組詞:魂幡、旛幡、旛旗、幡旌
近義詞:符咒、殇旗、露天神廟、信仰旗幟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