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滞留。语本《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 韦昭 注:“底著也。滞,废也。”《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於数而合於时也。” 唐 韩愈 《送穷文》:“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2).迟钝。《北齐书·文苑传序》:“纵其情思底滞,关键不通,但伏膺无怠,钻仰斯切……是以学而知之,犹足贤乎已也。”
(3).指拘泥,迂执。 宋 司马光 《言陈烈札子》:“虽有底滞迂阔之行,不能合于中道,犹为守节之士,亦当保而全之。”
(4).平庸。《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自定鼎 伊 洛 ,边任益轻,惟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底滞”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停滞不前、困顿受阻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底”通“抵”,表示抵达、到达;“滞”则指滞留、停滞,合起来引申为事物发展或行动受到阻碍。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物理空间的阻塞或抽象层面的困顿,例如《文选·陆机〈文赋〉》提到“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即用“底滞”形容情感和思维的滞涩。
在引申义上,“底滞”还可表达境遇困窘或事物难以推进的状态。例如《古代汉语词典》引《宋史·河渠志》中“河道底滞,漕运维艰”,描述河道淤塞导致运输困难的现象。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其为书面语,适用于描述社会进程、文化交流等宏观层面的阻滞。
近义词方面,“底滞”与“停滞”“阻滞”含义相近,但更强调深层次的、难以突破的阻碍。其反义词则包括“通畅”“畅达”等。该词的权威释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第298页对“滞”字的关联解释,以及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中对“底”字通假用法的说明。
“底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各来源信息如下:
滞留
指停滞不前或受阻的状态。语出《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韦昭注:“底,着也;滞,废也。”
例:唐代韩愈《送穷文》中“子无底滞之尤”,即表达摆脱困顿之意。
迟钝
形容反应或思维不敏捷。如《北齐书·文苑传序》提到“情思底滞,关键不通”,指文思阻塞。
拘泥迂执
指固执于旧规或缺乏变通。宋代司马光《言陈烈札子》中“底滞迂阔之行”即批评陈烈行事刻板。
平庸
形容才能普通。《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以“底滞凡才”指代能力平凡的边将。
该词多用于描述受阻的状态(物理或精神层面),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含义。例如“底滞迂阔”偏重思想僵化,“底滞凡才”则强调能力平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国语》《北齐书》等文献原文。
边带比灋长严冲剧大妇典边放良奉托覆敦富室稿案膏兰公车司马令龟祥国都过五关斩六将浩蜺衡管黄秔虎圈降温鸡鹄荆州近顷鞠按橘子汁揩背开衿亢山宽让两头虺卖方沤麻池潘澜强而后可切愕求见戎卫三权分立视草台十六字令事目食蚓仲綀布顺比说人家四无量心飧泻天文单位添线屠沽儿晩世尾气想方乡僻献璞纤杀写仿赩赫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