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底滞的意思、底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底滞的解释

(1).滞留。语本《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 韦昭 注:“底著也。滞,废也。”《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於数而合於时也。” 唐 韩愈 《送穷文》:“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2).迟钝。《北齐书·文苑传序》:“纵其情思底滞,关键不通,但伏膺无怠,钻仰斯切……是以学而知之,犹足贤乎已也。”

(3).指拘泥,迂执。 宋 司马光 《言陈烈札子》:“虽有底滞迂阔之行,不能合于中道,犹为守节之士,亦当保而全之。”

(4).平庸。《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自定鼎 伊 洛 ,边任益轻,惟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底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各来源信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滞留
    指停滞不前或受阻的状态。语出《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韦昭注:“底,着也;滞,废也。”
    例:唐代韩愈《送穷文》中“子无底滞之尤”,即表达摆脱困顿之意。

  2. 迟钝
    形容反应或思维不敏捷。如《北齐书·文苑传序》提到“情思底滞,关键不通”,指文思阻塞。

  3. 拘泥迂执
    指固执于旧规或缺乏变通。宋代司马光《言陈烈札子》中“底滞迂阔之行”即批评陈烈行事刻板。

  4. 平庸
    形容才能普通。《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以“底滞凡才”指代能力平凡的边将。


二、用法与语境


三、综合解析

该词多用于描述受阻的状态(物理或精神层面),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含义。例如“底滞迂阔”偏重思想僵化,“底滞凡才”则强调能力平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国语》《北齐书》等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底滞》这个词是一个汉字词组,底滞读音为dǐ zhì,意思是物体或者事情停留在最底部,无法移动或者进展。底滞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底”是一个汉字,读音为dǐ,意思是物体或者事物的底部或者最低点;“滞”也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hì,意思是停滞、阻碍。 关于底滞的构词部首和笔画,单独看每个字:底字的构词部首是“广”,底字的总笔画数是6画;滞字的构词部首是“氵”,滞字的总笔画数是13画。 底滞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清楚,但可以推测它是从描述物体或者事情停滞不前、无法前进的概念衍生而来。 底滞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底滯」。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可能与现代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对于底滞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没有明确的记录。 以下是一些关于底滞的例句: 1. 地质勘察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底滞了。 2. 这个项目一直在底滞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关于底滞的组词,可以根据实际语境和需要进行组合,比如底滞处置、底滞问题等。 关于底滞的近义词,可以是停滞、阻滞、停顿等词语,它们都表示物体或者事情无法继续前进。 关于底滞的反义词,可以是顺畅、顺利、进展等词语,它们表示物体或者事情能够顺利进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