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場磙的意思、場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場磙的解釋

打谷場上脫粒用的碌碡。 趙樹理 《三裡灣》二:“ 玉梅 問:‘又做什麼木匠活?’ 王申 老漢說:‘做場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場磙(chǎng gǔn)是傳統農具的一種,主要用于谷物脫粒環節,指在打谷場上碾壓作物穗頭、使籽粒脫離穗軸的圓柱形石制工具。其核心含義及細節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農家打谷場上使用的石磙子,依靠人力或畜力牽引滾動,通過重力碾壓使稻、麥等作物的籽粒從稭稈上分離。該詞屬北方方言詞彙,《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歸為“磙”的衍生用法,特指場院專用的脫粒石具 。

二、結構與功能特征

  1. 材質與形制

    主體為花崗岩或砂岩鑿制的圓柱體,長約1-1.5米,直徑約30-50厘米,表面常有溝槽以增強碾壓效率。兩端中心嵌鐵制軸芯,外接木制框架(稱為“磙架”)便于牽引 。

  2. 工作原理

    将收割後的作物平鋪于硬質打谷場,由牛、馬等牲畜拉動場磙反複滾壓穗頭,利用磙體自重與溝槽的搓擦作用實現籽粒脫落 。

三、曆史背景與應用

作為中國農耕文明的代表性工具,場磙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畫像磚中的脫粒場景。在機械脫粒機普及前(20世紀80年代前),其始終是華北、黃淮流域秋收的核心農具,至今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使用 。

四、文化延伸

“場磙”在方言中衍生出“像場磙般笨重”的比喻義,形容物體粗大或行動遲緩。農諺“場磘響,糧滿倉”(磘為磙的異體字)亦反映其在豐收符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

場磙是中國傳統農業中核心的脫粒工具,其石制圓柱體結構與碾壓脫粒方式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機械智慧,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象征意義。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傳統農具圖鑒》.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
  3. 齊民要術研究會.《農具科技史》. 農業考古, 2008(4).
  4.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傳統農具使用技藝調查報告,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場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農業工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chǎng gǔn,由“場”(指打谷場)和“磙”(圓柱形石制工具)組合而成。

  2. 基本定義
    指打谷場上脫粒用的碌碡,即一種用石頭制成的圓柱形農具,通過碾壓谷物(如稻穗、麥穗)實現脫粒。

  3. 字義分解

    • 場(cháng/chǎng):此處指平坦的空地,特指農家翻曬、脫粒糧食的場地。
    • 磙(gǔn):石制碾壓工具,用于軋平或脫粒。
  4. 實際用例
    作家趙樹理在《三裡灣》中曾提到:“做場磙!”,體現了這一工具在北方農村的實際應用場景。

  5. 使用背景
    屬于傳統農具詞彙,現代機械化農業普及後,逐漸被淘汰,但仍在方言或文學作品中保留。

總結來看,“場磙”是特定曆史階段的農業工具術語,兼具實用與文化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農具或方言詞彙,可參考《三裡灣》等文學作品或地方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班軍背搭子逼束筆削步晷不揆慘愦昌雲車水馬龍馳禽雌節辭人當鄉道曹得道多言多語二舞放佯趺鼻負固不賓附狎勾留故鄉谏誡節棁精擇伉健來往往樂欣涼閣兩戒燎草兒冥德民主改革默感磨勒墓志培養費偏鑒乾和泣麟秋齋氣誼三屍五鬼三隱三遺矢稍人升華申禍無良拴車數道説劒殳仗台階天廚天賜之福通共纖洪祆神息交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