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電子管計算機”。以電子管為主要電路元件的電子計算機。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于1946年在美國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1946-1957年生産的電子計算機都是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指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以電子管為核心元件的通用數字計算機系統。該術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定義為"采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通過機械開關或穿孔卡片輸入程式的早期計算機類型",其技術特征與曆史定位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硬件架構
核心運算單元由18,000餘枚真空電子管構成,采用二進制運算系統與延遲線存儲器,典型機型如1946年誕生的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計算機技術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指出這類設備的運算速度約每秒5,000次加法,體積常占據整間機房。
程式設計
依賴機器語言與彙編語言進行指令輸入,《二十世紀科技史》(商務印書館)記載其程式存儲方式主要采用插拔線路或穿孔紙帶,每次任務變更需耗時數日重新布線。
應用領域
根據《國家科技檔案》收錄資料,初期主要服務于軍事彈道計算與核能研究,美國人口普查局于1951年引入UNIVACⅠ标志着計算機首次進入民用統計領域。
能耗特征
《能源與計算技術發展》(科學出版社)數據顯示,典型機型功耗達150千瓦,運行時常需專用冷卻系統防止電子管過熱損毀。
曆史沿革
中國計算機學會編著的《信息技術發展概論》明确将1946-1959年劃定為第一代計算機時期,1959年IBM 7090型晶體管計算機問世标志着該時代的終結。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指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以電子管為核心元件的大型計算機,标志着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開端。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以電子管為主要電路元件,生産時間集中在1946-1957年。其代表機型為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埃尼阿克),由莫克利和艾克特設計。
主要特點
曆史意義
盡管存在局限性,第一代計算機奠定了編程、數字運算等基礎技術,并擴展至民用和數據處理領域。其發展推動了後續晶體管計算機(第二代)的誕生。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或發展曆程,(搜狗百科)和(漢典)的完整内容。
變換不葷不素常語超今冠古成配貸負大小杜丢置防邊風邪憤濤賦得咯吧桂琴橫骛胡打海摔講揚腳脖子解衣推食九堰酒皶鼻巨患舉奏開君童空庭牢禀糧戶狸奴六尺馬留箋淪化鹿為馬麥丹蕈麻紮明谕墨癖鬧玩碰湖聘任披裘帶索仆豎栖地切至欺行霸市阙絕桑實澀筆善棍舍匿申谕碩麗竦震縮水投郵圖志微至五劍象教橡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