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得的意思、賦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得的解釋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 南朝 梁元帝 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的試帖詩,因試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有“賦得”二字。亦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将“賦得”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也往往以“賦得”為題。 魯迅 《而已集·革命文學》:“‘賦得革命,五言八韻’是隻能騙騙盲試官的。” 朱光潛 《談文學·作文與運思》:“從前人寫舊詩标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做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賦得”是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特定命題形式,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場景中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起源與定義

“賦得”最初指摘取古人成句或成語作為詩題,并在題目前冠以“賦得”二字。例如南朝梁元帝的《賦得蘭澤多芳草》。後來發展為科舉考試中試帖詩的固定格式,要求考生根據限定題目作詩,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

二、應用場景

  1. 科舉考試:唐代起成為試帖詩的标志,如白居易參加科舉時以《楚辭》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為靈感來源,創作了《賦得古原草送别》。
  2. 文人集會:詩人分題創作時使用,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
  3. 即景創作:即興賦詩時也常以“賦得”為題,如應制詩或詠物詩。

三、典型例子解析

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為例:

四、詩體演變

從命題形式發展為獨立詩體“賦得體”,特點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詩作的完整内容或創作背景,可參考《白居易集》或唐代科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得(fù dé)一詞的意思意為"得到"或"取得"。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它的構造。其中,部首是貝部,并且它的筆畫數是4畫。 賦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以及字形發生了許多變化。在繁體中,賦得的寫法為賦得。 古時候,賦得的漢字寫法也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常用的寫法有負得。這種寫法是在貝部下面加上背部旁,表示一種“失去”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關于賦得的例句: 1. 他賦得了很多知識,變得更加聰明了。 2. 她對音樂非常有天賦,她賦得了美妙的聲音。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賦予、賦權、賦能,它們都與給予、授予相關。 賦得的近義詞可以是獲得、得到,都表示取得某種結果或成就的意思。 賦得的反義詞可以是失去、喪失,表示某種結果或成就的喪失或消失。 希望以上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