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奏的意思、舉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奏的解釋

上奏章檢舉。《漢書·外戚傳下·定陶丁姬》:“ 哀帝 崩, 王莽 秉政,使有司舉奏 丁 傅 罪惡。”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周長生 者,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刺史 任安 舉奏,在郡為太守 孟觀 上書。”《後漢書·袁安傳》:“ 安 與 任隗 舉奏諸二千石,又它所連及貶秩免官者四十餘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奏”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舉”和“奏”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記載,“舉”指檢舉、揭發,“奏”指向君主呈報,合指官員向朝廷彈劾檢舉他人過失的法定程式。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百官志》:“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其二條,二千石不奉诏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刺史舉奏。”

其核心語義包含三個層面:其一為法律程式性,特指監察體系中“以文書形式呈報”的彈劾制度,如《唐六典》規定禦史台“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其二為對象限定性,專指對官吏違法行為的檢舉,《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舉奏者,舉其罪而奏之”;其三為權力層級性,強調下級對上級或監察系統對行政系統的監督權,《宋史·職官志》載監察禦史“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糾其謬誤,大事奏劾,小事舉奏”。

該詞的語用演變呈現階段性特征:漢代多用于刺史監察郡守(如《漢書·朱博傳》載“刺史不察黃绶,各自舉奏”);唐代擴展至中央監察體系(《舊唐書·職官志》雲“侍禦史掌糾舉百僚”);明清時期則固化為制度術語,《明會典》明确“凡文武大臣果系奸邪小人,百官具奏彈劾,科道官舉奏”。

網絡擴展解釋

“舉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書面形式向上級或朝廷檢舉、彙報事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舉”指向上級呈報,“奏”指以文書形式上呈,合起來表示通過正式文書檢舉或陳述事項。多用于官員向君主或上級揭發他人過失或罪行,如《漢書》中記載王莽命人“舉奏丁傅罪惡”。

  2. 結構與用法

    • 行為主體:通常為官員或監察機構,如刺史、太守等。
    • 對象:被檢舉的官員或事件,如《後漢書》提到袁安“舉奏諸二千石(高官)”。
    • 目的:維護綱紀,如漢代周長生因文才被舉薦,而貪腐者則被舉奏彈劾。
  3. 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漢代至魏晉文獻,例如:

    • 王充《論衡》提到官員任安“舉奏”地方事務;
    • 《後漢書》記載舉奏後牽連貶官者達四十餘人。
  4. 應用場景
    多用于政治與司法領域,強調正式性與權威性。如漢朝規定,對邊遠地區政績突出者亦可通過舉奏表彰。

“舉奏”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一種制度性行為,兼具檢舉與彙報功能,體現了傳統行政中的監督機制。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研究曆史文獻時需注意其特定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哀婉長枕大衾牀頭錢垂業蹙繩大錢大物打造電船電政濎濴獨木舟戹困墳庵佛門丐沐懷聖寺誨色胡老減賤玃猱舉胔顆涷扣殺髡耏拉開楞木力薦領衣珑珑履虎罵诃馬薊滿魄邈俗命薄南美餒馑屏翊敲搒挈眷輕倨遒華悛心山崩地陷射影恃明手高手低順浪死神算間鐵桶江山嗁嘑廷選投醫退撓危王甕聲文人化香腸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