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电子管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电路元件的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1946-1957年生产的电子计算机都是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指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以电子管为核心元件的通用数字计算机系统。该术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通过机械开关或穿孔卡片输入程序的早期计算机类型",其技术特征与历史定位可从以下五方面阐释:
硬件架构
核心运算单元由18,000余枚真空电子管构成,采用二进制运算系统与延迟线存储器,典型机型如1946年诞生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指出这类设备的运算速度约每秒5,000次加法,体积常占据整间机房。
程序设计
依赖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进行指令输入,《二十世纪科技史》(商务印书馆)记载其程序存储方式主要采用插拔线路或穿孔纸带,每次任务变更需耗时数日重新布线。
应用领域
根据《国家科技档案》收录资料,初期主要服务于军事弹道计算与核能研究,美国人口普查局于1951年引入UNIVACⅠ标志着计算机首次进入民用统计领域。
能耗特征
《能源与计算技术发展》(科学出版社)数据显示,典型机型功耗达150千瓦,运行时常需专用冷却系统防止电子管过热损毁。
历史沿革
中国计算机学会编著的《信息技术发展概论》明确将1946-1959年划定为第一代计算机时期,1959年IBM 7090型晶体管计算机问世标志着该时代的终结。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指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以电子管为核心元件的大型计算机,标志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开端。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基本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电路元件,生产时间集中在1946-1957年。其代表机型为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埃尼阿克),由莫克利和艾克特设计。
主要特点
历史意义
尽管存在局限性,第一代计算机奠定了编程、数字运算等基础技术,并扩展至民用和数据处理领域。其发展推动了后续晶体管计算机(第二代)的诞生。
如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或发展历程,(搜狗百科)和(汉典)的完整内容。
安邦治国餔待不俗财团惨肃擦西絺衣打棚地角天涯地震学纺塼繁闹番学風磨丰壤幅陨高飞远遁归拢海南沈海曲还形烛酣春何鼓赫炎歼亡骄騧家徒四壁警秀襟袖救苦斋阄题疾疹机座决一死战腊祭鸾轸闾居迷拐沤田蟠石瓫溢痞徒劝业场羣居穴处热莽洒签势交石鼠收工熟口天社同文同恶相求抟飞万事不求人文公帕文化遗产像生乡中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