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車輪正圓,着地面積小。《周禮·考工記序》:“凡察車之道,欲其樸屬而微至;不樸屬,無以為完久也,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微至,謂輪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地者微,則易轉。”《周禮·考工記·輪人》:“進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2).細緻;精妙。《東觀漢記·馬防傳》:“﹝上﹞怒不與穀…… 防 言 宣帝 時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騎得 漢 馬矢,見其中有粟,即知 漢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馬當與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調馬穀, 防 遂見親近。” 沉瑜慶 《與崦樓寫詩》:“論詩貴微至, 昌黎 非神奇。”
“微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這一釋義源自《周禮·考工記》,指古代車輪制作工藝的精妙。若車輪正圓且與地面接觸面積小,則更易快速轉動,減少摩擦。例如:
《周禮·考工記序》提到:“凡察車之道,欲其樸屬而微至;不樸屬,無以為完久也,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
鄭玄注:“微至,謂輪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地者微,則易轉。”
引申為事物或行為的細膩、精巧。例如:
《東觀漢記·馬防傳》記載,漢宣帝因馬防對細節的精準分析而稱贊其“用意微至”;
清代沈瑜慶的詩評中也提到“論詩貴微至”,強調文學創作的微妙境界。
“微至”既可指物理結構的精巧(如車輪設計),也可形容思維或藝術的細膩深刻。其核心在于“微小而極緻”,體現了古代漢語中“以小見大”的哲學内涵。
微至(wēi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微”和“至”。
“微”字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11。
“至”字的部首是“至”,總筆畫數為6。
“微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榮譽》:“始小畏微至大,終衰畏至微。”可以理解為起初人們對于微小細微的事情不加重視,但到了後來就會發現微小事物呈現出來的力量和影響是巨大的。
“微至”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微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用“微”字的同時還有一種常見形态:背對背的兩個人,表示微小的距離或差别。而“至”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由一個人和一個大家屋頂組成。
他的微小舉動卻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微弱、微觀、至高、至尊
微小、微細、微末
巨大、重大、明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