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窩藏。《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高祖 購求 布 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亡之諸侯,遊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 顔師古 注:“舍匿,謂容止而藏隱也。”
“舍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舍匿”意為窩藏,指收留并隱藏他人(通常指有罪或逃亡者)。該詞由“舍”(收留)和“匿”(隱藏)組合而成,強調主動提供庇護的行為。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權威注解
唐代顔師古在《漢書注》中明确解釋:“舍匿,謂容止而藏隱也。”,即允許他人停留并加以隱藏。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法律史或文獻時仍具意義。當代類似概念可用“包庇”“窩藏”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史記》《漢書》原文或權威注疏。
舍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舍”和“匿”兩個字。下面将對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舍:由4個筆畫組成,拆分部首為舌,屬于右右結構。
匿:由10個筆畫組成,拆分部首為匚,屬于上右下左結構。
“舍匿”一詞來源于《周易·乾卦》中的“乾之初六,舍匿,取而庇之”。原意為放棄、舍棄和隱藏。
舍匿的繁體字為「捨匿」,繁體字保留了原漢字的結構和形态,也可以用于書法和裝飾藝術中。
在古時候,舍匿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舍字可以寫作“舍那”,匿字也可以寫作“拟”或“撥”。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比較常見。
他舍匿了自己的名字,躲避了追捕者。
政府選擇了舍匿某些信息,保護國家安全。
舍己為人、舍得一身剮、揚長避短
遺忘、放棄、隱藏
保留、顯露、揭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