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牢禀的意思、牢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牢禀的解釋

亦作“ 牢廩 ”。糧饷。《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諸将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牢,價直。”《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四年》:“ 烏桓 以牢稟逋縣,多叛還本國。” 胡三省 注:“牢,價直也。稟,給也。”《宋史·呂公弼傳》:“衛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減其牢廩,徙之 淮南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牢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背景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牢禀”在多數曆史文獻中主要指糧饷,尤其指古代軍隊或官府的物資供給。例如:

二、詞源與字義拆解

三、特殊用法争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遵守法律規章的品質”,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建議優先參考曆史典籍中的“糧饷”釋義。

四、相關成語與擴展

與“牢禀”相關的成語多圍繞“禀”字展開,如“天賦異禀”“陂湖禀量”等,但含義無直接關聯。


在曆史文獻中,“牢禀”主要指糧饷,常見于軍事或官府供給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牢禀》的意思

《牢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個意思:

首先,作為名詞,指人腦中固定的記憶,也可以表示思維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例如,在你讀過的書籍中有一本書的内容在你的牢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為動詞,意為在心中記住或牢記某種信息或經驗。例如,老師常常教導學生要牢禀師長的教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牢禀》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牜)和示(⺭)。其中,牛作為首部,示作為末部。牢禀總計有12劃。

來源和繁體

《牢禀》的來源較為明确,可以追溯到《康熙字典》中,屬于正式編寫的漢字詞彙。至于對應的繁體字,則是「囅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牢禀的寫法并不相同。其中,字形「禀」最早使用古篆作為表記,後來經過演變,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例句

1.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多加努力,不斷地将知識變成自己的牢禀

2. 孩子們應該時刻牢禀住自己的夢想,追尋并實現它們。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執牢京牢禀賦禀承

近義詞:銘記記憶默記

反義詞:遺忘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