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缺少。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僑裝多闕絶,旅服少裁縫。” 黃節 補注:“闕絶,猶乏絶也。”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 平叔 又請令所在及農隙時,併召車牛,般鹽送納都倉,不得令有闕絶者。”
“阙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缺乏、缺少”,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從釋義、出處與例句、詞義演變三方面詳細解釋:
“阙絕”由“阙”與“絕”組合而成,二者均有“缺失、斷絕”之意,合用時強調事物或資源的匮乏狀态。例如:
與近義詞“缺乏”相比,“阙絕”更強調完全斷絕或極度匮乏的狀态,而非一般性不足。例如韓愈文中“阙絕”隱含對鹽務中斷的嚴格禁止。
閱讀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程度差異,現代寫作中若需使用,建議注明出處或添加注釋以避免歧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
《阙絕》(quē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阝(阜)和百(白)。阝是“阜”的異體字,表示山或堤防的形狀;百表示土地或物體的外形。筆畫分别為8畫和5畫。
《阙絕》的字形來源是古代的甲骨文,形狀中的阝代表山,百代表堤壩。這個詞在古代經常用來形容山上的堰塞湖。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一種繁體寫法是“闕絕”,字形形似停止的狀态。
在古時候,人們對漢字的認識和書寫方式也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是從上至下寫,開始寫“阜”部的頂部橫畫,然後依次書寫下部的豎畫和撇畫。接着,寫“百”部,先寫上部的撇畫,再書寫下部的豎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阙絕》這個詞的例句:
1. 那座碧波蕩漾的湖泊是由一條阙絕引發的。
2.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填平了山上那個阙絕。
3. 古代人們常常祈禱不要出現阙絕,以免造成巨大的災害。
與《阙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阻塞、堵塞、封閉。
與《阙絕》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暢通、順暢、流通。
一些與《阙絕》相關的詞語組合有:堰塞湖、山體滑坡、水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