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缺少。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僑裝多闕絶,旅服少裁縫。” 黃節 補注:“闕絶,猶乏絶也。”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 平叔 又請令所在及農隙時,併召車牛,般鹽送納都倉,不得令有闕絶者。”
"阙絕"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及古籍用例中綜合考據,具體釋義如下:
本義指古代宮門外兩側的樓台(《說文解字》:"阙,門觀也"),引申為空缺、缺失。如《論語·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本義為絲線斷絕(《說文》:"絕,斷絲也"),引申為中斷、完全消失。如《史記·刺客列傳》:"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
阙絕 指完全缺失或徹底中斷的狀态,強調事物本應存在卻全然消失或連接徹底斷開。常見于兩類語境:
如《漢書·藝文志》:"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闵焉!'",其中"缺"與"阙絕"義近,指文獻制度的消亡。
如《水經注·江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阻絕"與"阙絕"構詞法相通,表通道完全中斷。
"典籍散亡,舊典阙絕",指禮儀典籍徹底失傳。
"晷漏昏明,漸差阙絕",描述天文觀測數據的中斷現象。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可引申為文化傳承斷裂 或資源完全枯竭 的書面表達,如:"方言保護迫在眉睫,若任其阙絕,将成文明之殇"。
權威參考來源
“阙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缺乏、缺少”,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從釋義、出處與例句、詞義演變三方面詳細解釋:
“阙絕”由“阙”與“絕”組合而成,二者均有“缺失、斷絕”之意,合用時強調事物或資源的匮乏狀态。例如:
與近義詞“缺乏”相比,“阙絕”更強調完全斷絕或極度匮乏的狀态,而非一般性不足。例如韓愈文中“阙絕”隱含對鹽務中斷的嚴格禁止。
閱讀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程度差異,現代寫作中若需使用,建議注明出處或添加注釋以避免歧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
騃童百六陽九陛楯不擱當兒不急操築赤蘎但憑打總蠹籍芳猷翻罵風旨輻裂服着诟毀官軍骨革韓終家花降升交絶交門宮劫擊截教魪品積雲孔門狂癡巋峗理文鸾集鹵壺麻布冥籍派流俏銷勤悴清俸情恨請纓秦庭朗鏡勸駕确執羣工省戶食不餬口霜篠頌謡宿分帖席筒桂同訓推兵畏伏違離無舌蝦蟇子絃徽仙人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