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糧戶的意思、糧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糧戶的解釋

(1).繳納田賦之民戶。《明史·食貨志二》:“裡甲催徵,糧戶上納,糧長收解,州縣監收。糧長不敢多收斛面,糧戶不敢攙雜水穀糠粃。”

(2).方言。地主。《太平天囯歌謠》:“毛竹筍,黃又黃,農民領袖 李忠王 。種田人見了他賽過親娘,糧戶見了他像見閻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六:“ 僞滿 壓迫咱們十四年,糧戶苦害我們幾千年。”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章:“何況說起來,你還有家當,大小總算個糧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糧戶"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演變特征的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多重含義:

  1. 基本詞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記載,"糧戶"本義指承擔國家糧食賦稅的農戶,特指明清時期負責向官府繳納田賦的民戶。該詞由"糧"(糧食賦稅)和"戶"(戶籍單位)構成,體現古代賦稅制度的基本單元。

  2. 曆史制度演變 在中國賦役制度史中,"糧戶"在明代演變為特定職務。《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明初推行糧長制時期,"糧戶"指被官府指派負責稅糧征收、解運的基層管理人員,多由當地田産大戶擔任,承擔賦稅催收與質量核驗職責。

  3. 地域性引申義 清代地方志顯示,四川方言中"糧戶"專指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地主階層,該用法延續至民國時期。如《巴縣志》記載的"糧戶執照",即為地主土地産權的官方憑證,這類群體通過收取地租維系經濟地位。

  4. 社會職能辨析 現代學者研究指出,糧戶具有雙重社會屬性:既是國家賦稅體系的執行末端,又是地方經濟權力的掌控者。在《清代賦稅制度研究》中,糧戶被描述為"連接官府與佃農的中間階層",其職能涵蓋稅糧管理、土地糾紛調解等事務。

網絡擴展解釋

“糧戶”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繳納田賦的民戶(官方用法)

在明代稅制中,“糧戶”指直接向官府繳納田賦(糧食稅)的普通農戶。根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當時的稅收流程為:


2. 方言中的地主(地方階級用語)

在四川等地方言中,“糧戶”代指地主階級,常見于近代文學作品和民間語境:


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可參考《明史·食貨志》或近現代地方文學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硃砂拌磕悲怛跰裱畫匠獙獙蔽惑財色岑樓齊末禅堂赤制淬鏡麤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東扯葫蘆西扯瓢鈍鈎多功能迩遐番戶沸泉革圖易慮悍塞函數函養黃孫箭筩角藝機對解池冀馬酒壺沮诘炕梢蠟賓勞效嶚峣笭突流動爐頭妙書麋銜納谏如流蹑踱甯折不彎乾颡籤子惸獨鳏寡若離若即山國神叡識羞束儀踏凍退院翫服丸轉鄉達先聲後實消變寫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