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切當。《漢書·劉輔傳》:“竊見諫大夫 劉輔 ,前以縣令求見,擢為諫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當聖心者,故得拔至於此。”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引 朱熹 小簡:“諺雲: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雖淺,然實切至之論,千萬勉之。”
(2).切直盡理。《後漢書·楊震傳》:“ 震 前後所上,轉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 樊豐 等皆側目憤怨。”《北齊書·文帝紀》:“有論事上書苦言切至者,皆優容之。”《新唐書·崔日用傳》:“ 神龍 中, 鄭普思 納女後宮, 日用 劾奏, 中宗 初不省,廷争切至, 普思 由是得罪。”
(3).懇切周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祈幽靈以取鑒,指九天以為正,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此其所同也。” 宋 蘇舜欽 《答範資政書》:“訓愛切至,情義并隆。” 明 李贽 《寒燈小話》:“憐人愛人之狀,好不切至。” 清 劉大櫆 《少宰尹公行狀》:“其平時為人謀,或與人言,無不周詳切至。”
“切至”是漢語中較為少用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切”本義為用刀分割,引申為貼近(如“切身”)、急切(如“迫切”)或真實(如“切實”);“至”原指到達,後衍生出極點、極緻之意(如“至誠”)。二者結合後,“切至”多指言辭或情感懇切而深刻,達到極緻狀态。
二、文獻引證
古代典籍用例
《後漢書·虞诩傳》記載虞诩“說議切至”,指其谏言懇切透徹。《宋書·周朗傳》評價其奏疏“辭義切至”,強調内容深刻精當。此類用法多形容臣子谏言或文人論述的誠摯深刻。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切至”可引申為“精準到位”,例如形容分析問題“切中要害,論述至深”,但此用法仍屬文學化表達,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注:因權威詞典未收錄該詞條,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對“切”“至”的獨立釋義及《二十四史》語料庫中的曆史用例綜合推演。)
“切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言辭或論述準确恰當、符合實際。例如朱熹曾引用諺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并稱其為“切至之論”,強調其道理深刻且貼合實際。
形容表達直接坦率且符合邏輯。如《後漢書·楊震傳》提到楊震上書“轉有切至”,指其言論直指問題核心且合乎情理。
表示情感或态度真誠細緻。例如《漢書·劉輔傳》中劉輔因言論“卓詭切至”被提拔,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也以“切至”形容樂府詩的感染力。
部分詞典标注為qiē zhì(如、2),也有注音qiè zhì(如),可能因古漢語或方言差異導緻讀音不同,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涵蓋不同權威來源的解釋。
白馬津閉迹財運愁眉苦臉春韶摧心墊財地爐饤坐黎凍蟄斷代朵兒别方便肥饒根器軌式含納恨火畫阙昏殆混交林婚俗架話賤降禁封日铠衣伉暴抗正孔孟枯胔礧砢冷譏熱嘲了鳥略刃龍綍魯陽旅币率臆埋祟漫雲猛攻迷岸齧骨盆景乾裂麒麟鬥緧縮蠕蛇撒嬌撒癡三六飾非養過抒筆叔世擡舉貪慌忙土紳網瘾無關緊要象域仙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