踶齧馬的意思、踶齧馬的詳細解釋
踶齧馬的解釋
一種烈性馬。常蹄踢嘴咬。《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元年》:“ 威 等使人先驅踶齧馬十餘入府,自帥其徒執斧斤、白梃,聲言縶馬,奄至座上,縱橫擊人,颠踣滿地。”
詞語分解
- 踶的解釋 踶 ì 用蹄子踢、踏:“怒則分背相踶”。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踶齧馬(dì niè mǎ)是漢語古籍中用于描述烈性馬匹的專有名詞。該詞由“踶”與“齧”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分别指代馬的攻擊性行為:
- “踶”(dì)意為“用蹄子踢”,《說文解字》釋為“蹋也”,強調馬匹以足部攻擊的特性;
- “齧”(niè)同“齧”,指“咬”,《廣雅》注“齧,噬也”,描述馬匹啃咬他物的習性。
整體含義指性情暴烈、兼具踢咬習性的馬匹,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戰馬或難馴之馬的記載。例如《漢書·武帝紀》提到“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顔師古注“馬踶齧者,充側近郡”,表明漢代已對烈馬進行管控。
權威引用:
-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踢人咬物的馬”,引《周禮·夏官·司馬》“踶齧之馬,馭者去之”佐證;
- 《辭源》進一步指出其引申義可比喻“難以駕馭的人或事物”。
發音與字形:
- 現代讀音為dì niè mǎ,其中“齧”為“齧”的繁體字;
- 異體字包括“蹄齧馬”,見《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踶,與蹄同”。
網絡擴展解釋
“踶齧馬”(拼音:dì niè m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一種性情暴烈、難以馴服的馬,常表現出用蹄踢、用嘴咬的攻擊性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
- 踶:意為“踢”,《說文解字》釋為“躗也”,指馬用後蹄踢擊。
- 齧(齧):意為“咬”,指馬用牙齒啃咬。
- 馬:指馬匹。
合稱“踶齧馬”,即兼具踢、咬習性的馬。
-
引申含義
該詞多用于形容烈性馬,強調其難以駕馭的特性。古代文獻中常以此比喻難以控制的人或事物。
曆史出處
- 《資治通鑒》記載: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公元951年),郭威等人曾驅趕十餘匹“踶齧馬”入府,借馴馬之名發動突襲。此例說明該詞不僅用于描述馬匹,還被引申為一種戰術策略。
使用場景
- 古代軍事:烈馬可用于擾亂敵方陣型,如上述《資治通鑒》案例。
- 文學比喻:常借指性格剛烈、桀骜不馴的人物。
補充說明
- 權威性差異:部分來源(如)拼音标注為“niè niè mǎ”,但結合多數文獻及《資治通鑒》注音,應以“dì niè mǎ”為準。
- 現代應用:此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第14485頁。
别人正在浏覽...
倍讀杯柈賓閣谶録饬勵持兩端刺芒當當響搗叉子大權在握德川家康颠唇簸嘴墊溺地磁鵝觀草遏雲歌防馭法馔分管攻守拐門珪贽過以豪敢後敍嘉德谏函交阯跨欄賽跑闌檻拉手碄碄買桂靡敝沵漫叛亂平民百姓瓶筲破口大駡驅山瑞龍腦閏位樿杓善秀適俗隨時順奉庶人殊效舒新城酸乳踏路談緒頹零歪心邪意聞風而起窩窩膩膩斡萦項背相望校事細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