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叛亂的意思、叛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叛亂的解釋

[armed rebellion] 背叛作亂。多指武裝叛變

鎮壓叛亂

詳細解釋

背叛作亂。多指武裝叛變。《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友 ( 貫友 )以 迷唐 難用德懷,終於叛亂,乃遣驛使搆離諸種,誘以財貨,由是解散。”《北史·侯莫穎傳》:“先是 稽胡 叛亂,輒略邊人為奴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蒙古表》:“逆賊 吳三桂 相率叛亂,軍民極其荼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六章:“事到如今,隻有趕快鎮壓叛亂,才能夠保住 商洛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叛亂(pàn luà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叛”和“亂”兩個語素構成,指以暴力手段公開反抗或颠覆現有政權、統治秩序或法律的行為,通常帶有政治或軍事對抗性質。

一、核心釋義

指有組織地使用武力對抗國家政權或社會制度 的行為,強調行為的非法性、對抗性與破壞性。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對抗權威:針對政府、統治者或現行法律體系;
  2. 暴力手段:常伴隨武裝沖突、暴動或戰争;
  3. 規模性:通常指群體性、有組織的行動。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三、法律與曆史語境

在法律層面,“叛亂”屬于嚴重刑事犯罪。中國《刑法》明确将“武裝叛亂、暴亂罪”納入危害國家安全罪範疇(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零四條),指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或暴亂,颠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的行為。

曆史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地方勢力、軍事集團或民衆對中央政權的武力反抗,如“七國之亂”“安史之亂”等史稱中的“亂”即含叛亂之義。

四、近義詞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78頁。

    定義:“武裝叛變,發動叛亂。”

    查看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132頁。

    釋“叛”為“背離;背叛”,釋“亂”為“動蕩;叛亂”。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零四條明文規定武裝叛亂、暴亂罪的構成與量刑。

    法律文本來源(中國人大網)

五、學術延伸

從社會語言學看,“叛亂”隱含權力話語的對抗性叙事,其使用常體現叙述者的立場(如官方稱“叛亂”,反抗者自稱“起義”)。研究可參考周振鶴《曆史中的關鍵詞》(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對政治話語演變的分析。


參見:叛亂相關概念可延伸閱讀“謀反”“嘩變”“革命”等詞條,詳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叛亂”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叛亂(pàn luàn)指以武裝形式背叛現有政權或統治者,通常表現為大規模、有組織的反抗行為,目的是推翻政權或建立獨立政權。其核心特征是“背叛作亂”,多涉及暴力沖突(如、3、6)。

2.曆史與文獻中的使用

3.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社會與法律視角

叛亂被視為對國家安全和統治權威的嚴重威脅,曆史上常被強力鎮壓(如提到的“平息叛亂”)。現代國際法中,叛亂可能涉及戰争法範疇,尤其是當反叛方具備一定組織性和領土控制時。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案例或法律定義,可參考權威詞典(如、3)或大衛·阿米蒂奇《内戰》中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犴戶安志奧大懊惜擺格編著鎞首碧雲騢不識慚怖吃通春風和氣打孔丹飙條蕩低低東藩二情惡煞方達飛騰共計酣燕忽的戶奴激薄疥駱駝積攬金齒空身榄醬老乞婆冷句樂宅鍊魄六莖闾右冒塵民紀民生主義沐椁潛卻巧立名色窮年累歲耆指取譽壤童聲希味淡石人識用姒娣讨奸鼗武提督體胤帷殿文孫無星秤相尾詳詳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