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的意思、攻守的詳細解釋
攻守的解釋
[offend and defend] 攻擊和守衛
詳細解釋
(1).攻取與守衛;進攻與防守。 漢 賈誼 《過秦論上》:“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宋 曾鞏 《請減五路城堡劄子》:“故敵雖萬變,塗雖百出,而形勢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遊談恣肆而無法程,常論寬緩而無攻守。”
(2).指攻擊守衛用的器具。
詞語分解
- 攻的解釋 攻 ō 打擊,與“守”相對:攻擊。攻占。攻取。攻心。攻關。攻陷。 指責,駁斥:攻難(刵 )。群起而攻之。 治病:以毒攻毒。 緻力學習或研究:攻讀。攻書。專攻醫學。 守防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網絡擴展解釋
“攻守”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攻擊與防守”的複合概念,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維度的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攻:指主動出擊、進攻,強調突破對方防線或施加壓力(如軍事攻擊、體育競技中的得分手段)。
- 守:指防禦、守衛,注重保護自身或陣地,避免被對方攻破(如軍事防禦、比賽中的防守策略)。
- 兩者常作為對立統一的概念,體現動态平衡,如“攻守兼備”。
-
擴展含義
- 可引申為策略層面的博弈,例如商業競争中的“攻守轉換”,或人生決策中的主動與保守選擇。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
古代軍事與政治
- 賈誼《過秦論》中提到“攻守之勢異也”,指秦朝統一後從“攻”轉為“守”的局勢變化,強調策略需因勢調整。
- 宋代曾鞏在奏折中分析邊疆防禦時,強調“攻守相赴”的戰術配合。
-
哲學與策略思想
- 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批評空談缺乏“攻守”的實際操作性,暗指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三、現代應用場景
-
體育競技
- 如擊劍中,“攻”是主動刺擊得分,“守”是格擋與閃避,兩者結合形成戰術節奏。
- 足球、籃球等團隊運動中,攻守轉換是比賽勝負的關鍵。
-
商業與職場
- “攻”可代表市場擴張或創新,“守”則指風險控制與資源維護,例如企業需在兩者間動态調整。
四、文化隱喻
- 人生哲理:攻象征進取與突破,守代表沉澱與積累。例如,面對機遇需果斷(攻),面對逆境需隱忍(守)。
- 辯證關系:攻守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如《孫子兵法》中“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強調靈活運用。
“攻守”既是具體的行為策略,也是抽象的方法論,廣泛適用于軍事、體育、商業等領域。其核心在于根據情境調整攻防比重,實現目标的最優解。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案例,可參考《過秦論》或擊劍戰術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攻守的意思
攻守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在戰争或競争中,一方攻擊而另一方防守的狀态或行為。它常常用來形容兩個相對的角色或方面,例如攻方與守方、攻擊與防禦等。
部首和筆畫
攻字由攴部和工部組成,攴部作為左邊部首表示動作,工部作為右邊部首表示含義。它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攻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屬于古代篆書的一種。在繁體中,攻字仍然保持原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攻字曾經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是上面兩個字形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字形,并且在攵部下加一個刀旁,表示攻擊的意思。
例句
1. 部隊展開攻守之勢,準備迎擊敵軍的進攻。
2. 在比賽中,雙方隊伍緊張地展開攻守對抗。
組詞
1. 攻防:指攻擊和防禦的過程或策略。
2. 進攻:指主動出擊,對敵方進行攻擊。
3. 守勢:指防守的态勢或姿态。
近義詞和反義詞
攻守的近義詞包括進退、進攻防守。它的反義詞是和緩、後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