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 時 魏 、 吳 所置掌偵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執政的耳目。 吳 也稱校官。《三國志·魏志·程曉傳》:“ 曉 嘉平 中為黃門侍郎。時校事放橫, 曉 上疏……於是遂罷校事官。”《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吳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衛。”
“校事”是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設置的監察官職,主要職能為偵察刺探官民情事,直接服務于統治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職能
校事是皇帝或執政者的耳目機構,負責監察官員與民衆行為,類似後世特務機構。其職能包括搜集情報、彈劾官員,甚至可直接向最高統治者彙報,權力較大。
曆史背景
評價與争議
校事因權力過大、缺乏制衡,常被诟病為“酷吏工具”。清代學者俞正燮将其類比為北魏“侯官”、明代“廠衛”,側面說明其特務性質。
廢止與影響
魏國于嘉平年間(249-254年)因程曉谏言廢除校事官,吳國存續時間較長,但具體廢止時間不詳。
如需進一步了解校事的具體案例,可參考《三國志》相關傳記或俞正燮《癸巳存稿》。
校事(xiào shì),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由“校”和“事”組成。
“校”字的部首是木字旁,它的筆畫數為8畫;“事”字的部首是事字旁,它的筆畫數為5畫。
校事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用詞,形容學校中的各種事務。繁體字“校事”使用的是「校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校事”,古時候的寫法為“校事”,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今天我們校事繁忙,要處理很多學生的問題。
2. 校事的安排需要合理規劃,确保一切井井有條。
院校、校園、校長、學校
學務、學校事務
非校事、非學校事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