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珪贽的意思、珪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珪贽的解釋

持珪求見。借指朝聘的使節。 南朝 齊 謝朓 《元會曲》詩:“珪贄紛成序,鯷譯憬來思。” 北周 庾信 《移虜留使文》:“珪贄盈庭,華裔參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珪贽”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珪”和“贽”兩部分構成,專指臣子朝見君主時手持的玉制禮器,具有特定的禮儀象征意義。

從字形與字義分析,“珪”同“圭”,指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常用于祭祀、朝聘等莊重場合,代表身份與權力。《漢語大詞典》指出,“圭”為“六瑞”之一,不同形制的圭對應不同等級的爵位。而“贽”本義為初次拜見尊長時敬獻的禮物,《說文解字》釋為“執玉以相見”,強調以禮示敬的傳統。

在曆史文獻中,“珪贽”多與古代禮儀制度關聯。例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諸侯朝觐天子時“執桓圭”“執信圭”,以珪為贽,彰顯君臣之别與禮制規範。這一用法亦見于《禮記·曲禮》,描述士大夫“執珪”行贽禮的儀節,體現等級秩序與政治倫理。

綜合來看,“珪贽”不僅是一種實物禮器,更是古代禮法社會中權力關系與道德規範的物化符號,其内涵承載着中華文化“以玉比德”的思想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珪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 拼音與字義

    • 拼音為guī zhì()。
    • “珪”同“圭”,指古代一種玉制禮器,象征身份與權力;“贽”指初次拜見時攜帶的禮物()。
  2. 引申含義

    • 本義為“持珪求見”,引申為朝聘的使節。古代諸侯或使臣朝見天子時,常以“珪”為信物,因此“珪贽”代指攜帶禮器完成外交儀節的使者()。
  3. 使用場景與例句

    • 多見于南北朝文獻,如謝朓《元會曲》中“珪贽紛成序”描述使節有序朝見的場景;庾信《移虜留使文》中“珪贽盈庭”形容使節聚集的盛況()。
  4. 現代應用

    • 該詞屬于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領域()。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制度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比況茀茀長波饞眼孔辰刻鹑結道路側目電教發隱風懷甘心鈎巨光晶光瑩廣坐含怆合祛黃湯華燿花座昏猜究而言之九坑郡邸獄可傷量人麗娥吏舍落年漂絮平頭奴子鉗鍵棄家蕩産青蘆葉清樸青玉青枝緑葉穹厚窮形盡相人間地獄濡翰剡楮傷犯賞襟山落順嘴溜肅坐踏歌堂牒彈性勢能庭闱土花托跋拖船外阃宛渠先是娴適險俗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