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敝的意思、靡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敝的解釋

亦作“ 靡弊 ”。亦作“ 靡币 ”。亦作“ 靡獘 ”。1.殘破,凋敝。《禮記·少儀》:“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 漢 桓寬 《鹽鐵論·伐功》:“以搜粟都尉為禦史大夫,持政十有餘年,未見 種蠡 之功而見靡弊之効。”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頓三州之地,蚊蚋蟻蟲之聚,感兇豎煦濡飲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為帥。” 宋 蘇轼 《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劄子》:“昔先帝用兵累年,雖中國靡敝,然 夏 人困折,亦幾於亡。”

(2).毀壞,破壞。《管子·輕重乙》:“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币,泲水之鹽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嘗計軍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一本作“ 靡獘 ”。《荀子·富國》:“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楊倞 注:“敝,敗也。”《文選·揚雄<解嘲>》:“ 呂 刑靡敝, 秦 法酷烈。” 張銑 注:“靡,壞也。”

(3).耗費;浪費。《管子·輕重甲》:“頓戟一譟,而靡币之用日去千金。” 馬非百 新诠:“ 張佩綸 雲:‘靡币當作靡敝。’……《鹽鐵論·刺復篇》文學雲‘軍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猶言消耗。” 宋 曾鞏 《亳州謝到任表》:“程工省費,俾無靡敝之材。”《明史·劉奮庸傳》:“生財甚難,靡敝無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靡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殘破、凋敝
    指社會經濟或事物因過度消耗、戰亂等原因導緻的衰敗狀态。例如《漢書·嚴助傳》記載:“百姓靡敝,行者不還,往者莫反,皆不聊生”,描述百姓生活困頓、社會動蕩的景象。

  2. 毀壞、破壞
    強調對事物結構的摧毀,如《荀子·富國》提到“以靡敝之”,楊倞注“敝,敗也”,指通過權謀手段使國家衰敗。

  3. 耗費、浪費
    多指資源或財力的無節制消耗。《管子·輕重甲》中“靡币之用日去千金”即為此意,反映戰争導緻的巨額開支。

  4. 變體形式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靡弊”“靡币”“靡獘”等,如《鹽鐵論》用“靡弊”描述經濟困頓。


二、古籍用例


三、近義與關聯詞


四、總結

“靡敝”多用于描述社會、經濟或物質的衰敗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高頻出現于曆史文獻中,尤其與戰争、政策相關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靡敝的意思

《靡敝》(mí bì)是一個多音字詞,有多個意思。首先,它可以表示形容詞,意為破舊、破敗、褴褛等。其次,它可以表示動詞,意為頹廢、衰敗、沒落等。此外,它還可以表示名詞,意為華麗的衣飾。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靡敝》由“革”(gé)和“弊”(bì)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革”部表示與皮革制品相關的事物,“弊”部表示損害、缺點的意思。以“革”為左手邊的組字部首共有9畫,以“弊”為右手邊的組字部首共有15畫。

來源和繁體字

《靡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頌·漢廣》與《左傳·哀公十四年》等古代文獻中。根據《康熙字典》,《靡敝》的繁體字為「靡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靡敝」的寫法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靡敝」的「靡」字寫作「彌」,意思為補完破損的衣物。而在《廣韻》中,「靡敝」的「敝」字寫作「鄙」,意為質地差劣、失去光澤。

例句

這是一件靡敝不堪的衣服,已經破爛到無法穿的地步了。

他的生意越做越靡敝,最後倒閉了。

她身上穿的華麗靡敝的禮服引起了衆人的羨慕。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靡革、靡衣、靡費、靡顔膩理。

近義詞:破爛、衰敗、頹廢、破敗。

反義詞:華麗、興旺、輝煌、富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