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敝的意思、靡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敝的解釋

亦作“ 靡弊 ”。亦作“ 靡币 ”。亦作“ 靡獘 ”。1.殘破,凋敝。《禮記·少儀》:“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 漢 桓寬 《鹽鐵論·伐功》:“以搜粟都尉為禦史大夫,持政十有餘年,未見 種蠡 之功而見靡弊之効。”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頓三州之地,蚊蚋蟻蟲之聚,感兇豎煦濡飲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為帥。” 宋 蘇轼 《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劄子》:“昔先帝用兵累年,雖中國靡敝,然 夏 人困折,亦幾於亡。”

(2).毀壞,破壞。《管子·輕重乙》:“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币,泲水之鹽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嘗計軍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一本作“ 靡獘 ”。《荀子·富國》:“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楊倞 注:“敝,敗也。”《文選·揚雄<解嘲>》:“ 呂 刑靡敝, 秦 法酷烈。” 張銑 注:“靡,壞也。”

(3).耗費;浪費。《管子·輕重甲》:“頓戟一譟,而靡币之用日去千金。” 馬非百 新诠:“ 張佩綸 雲:‘靡币當作靡敝。’……《鹽鐵論·刺復篇》文學雲‘軍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猶言消耗。” 宋 曾鞏 《亳州謝到任表》:“程工省費,俾無靡敝之材。”《明史·劉奮庸傳》:“生財甚難,靡敝無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靡敝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彙,多用于描述因過度消耗導緻的衰敗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原指“財物浪費耗盡”,後引申為“社會風氣或國力由盛轉衰的頹敗景象”。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一、本義溯源

“靡”表“奢侈、無度”,“敝”指“破敗、凋敝”,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獘以巧法”,此處“獘”通“敝”,描述漢武帝時期因連年征伐導緻的社會經濟困頓狀态。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先秦兩漢文獻中多用于批評統治者的奢靡政策。

二、語義演化

  1. 經濟層面:特指財物耗損,《鹽鐵論·非鞅》有“靡敝中國,甘心匈奴”的記載,反映過度戰争消耗對國力的損害
  2. 文化層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提及“凡物分散則微薄,故靡有細碎之意”,暗含禮制崩壞的社會隱喻
  3. 現代轉義:當代《辭海》将其納入“形容事物由繁盛轉為衰敗”的語義範疇,如“民力靡敝”“風俗靡敝”等用法

三、應用辨析

該詞屬于書面雅言,現代漢語中更多用“靡費”“凋敝”作替代詞。但在研究古代經濟史、社會史文獻時仍需準确理解其雙重指向性——既包含物質損耗的客觀事實,又承載道德批判的主觀價值判斷,這種特性在《漢書·食貨志》對漢武帝財政政策的評述中體現得尤為顯著。

網絡擴展解釋

“靡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殘破、凋敝
    指社會經濟或事物因過度消耗、戰亂等原因導緻的衰敗狀态。例如《漢書·嚴助傳》記載:“百姓靡敝,行者不還,往者莫反,皆不聊生”,描述百姓生活困頓、社會動蕩的景象。

  2. 毀壞、破壞
    強調對事物結構的摧毀,如《荀子·富國》提到“以靡敝之”,楊倞注“敝,敗也”,指通過權謀手段使國家衰敗。

  3. 耗費、浪費
    多指資源或財力的無節制消耗。《管子·輕重甲》中“靡币之用日去千金”即為此意,反映戰争導緻的巨額開支。

  4. 變體形式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靡弊”“靡币”“靡獘”等,如《鹽鐵論》用“靡弊”描述經濟困頓。


二、古籍用例


三、近義與關聯詞


四、總結

“靡敝”多用于描述社會、經濟或物質的衰敗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高頻出現于曆史文獻中,尤其與戰争、政策相關的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晻藹阿難别稱充餒垂弧村杭子吊牌調品第二釘筋獨立王國哆啰嗹額林娥婺放馬後炮發吐氛雜幹荒珩磨回籠狐趙迦旃鄰提精擇勁妙近目狂想寬暇濫刑靈女荔枝奴露禽馬前劍黾俛闵勉末人庖屋皮毱千金石碁燈企矩青狐傾獻筇枝岐山操秋翅遶指柔軟乎搔摸上幹水餃蜀轸所體桃園騰蛟起鳳網友遐蘇歇晩信必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