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庶人的意思、庶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庶人的解釋

[the common person] 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

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宋· 蘇轼《教戰守》

詳細解釋

(1). 西周 、 春秋 時對農業生産者的稱謂。《大盂鼎》:“易女邦司四白,人鬲自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左傳·襄公九年》:“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 楊伯峻 注:“庶人當為農業生産之主要擔負者。”《管子·君臣上》:“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

(2).平民,百姓。《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 孔 傳:“有大疑,先盡汝心以謀慮之,次及卿士、衆民。”《漢書·食貨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鏡花緣》第七回:“請旨謫為庶人,以為結交匪類者戒。”

(3).古代特指官府的吏役。《書·胤征》:“嗇夫馳,庶人走。” 孔穎達 疏:“庶人走,蓋是庶人在官者,謂諸侯胥徒也。”《儀禮·喪服》:“庶人為國君。” 賈公彥 疏:“庶人為府史胥徒。經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據在官者而言之。”《禮記·曲禮上》:“庶人齕之。” 孔穎達 疏:“庶人,府史之屬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庶人(shù rén)是中國古代對無官爵平民的統稱,具體含義及曆史演變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不享有貴族特權的普通百姓,具有自由身份但無政治特權的勞動者群體。周代将統治階層分為國人(城内居民)與野人(郊外居民),庶人屬于國人中的下層。

  2. 曆史演變

    • 西周至春秋:庶人主要指農業生産者,地位在士之下,但高于工商皂隸,需為貴族耕種土地并承擔軍事義務(如充當步兵)。
    • 秦漢以後:詞義擴大為所有無官爵的平民,成為百姓的泛稱。
  3. 社會角色 庶人享有有限權利,如參與國人集會、接受軍事訓練(《教戰守》中記載庶人需學習戰陣技巧),但主要職責是提供勞動力和兵役。

  4. 文獻例證 古代典籍中常見相關表述,如《尚書·洪範》記載君主決策需“謀及庶人”,《左傳》将庶人與卿、大夫、士并列,體現其作為社會基礎階層的地位。

擴展說明:庶人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例如西周金文中特指農業勞動者,而漢代文獻中可能泛指平民。部分文獻(如《管子》)還将官府低級吏役納入庶人範疇。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解析,完整資料可查閱《漢典》《左傳》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庶人

庶人是指普通人民,即非統治階級的人們。該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廣”和“人”,其中“廣”表示人多的意思,而“人”表示人類。庶人一詞來源于古代對人群的劃分,用于區别于貴族或權貴階層。

庶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庶」和「人」。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存在多種變體。《辭海》中介紹了庶人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庶」和「亻」。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将「庶」寫成「⿸廣丨」。

以下是關于庶人的一些例句:

  1. 他出身庶人,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2. 在古代社會,庶人往往生活在貧困之中。
  3. 庶人的命運常常受到統治階級的左右。

庶人的組詞:

庶人的近義詞包括:凡夫俗子、衆人、普通人。

庶人的反義詞包括:貴族、權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