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的意思、德川家康的詳細解釋
德川家康的解釋
(1542-1616)日本江戶幕府的創立者。原為織田信長部将。後又隨豐臣秀吉征戰,成為關東八州的大領主。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部下分為兩派。1600年9月,在美濃的關原(在今岐阜縣不破郡)擊敗對立的豐臣氏軍隊。1603年任“征夷大将軍”,建立江戶幕府。後擊滅豐臣氏殘餘勢力,建立幕藩體制。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康的解釋 康 ā 安甯:康樂(?)。康平。康甯。 空,空虛:蘿蔔康了。 寬闊:康莊。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無病:康健。康複。康泰。健康。 豐盛:小康。康年。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是日本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江戶幕府的創立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德川家康(漢語拼音:Déchuān Jiākāng)
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軍(1603-1605年在位)。其家族統治日本長達264年(1603-1867),史稱“江戶時代”或“德川時代” [1]。
二、曆史地位與貢獻
- 統一日本
通過“關原之戰”(1600年)擊敗敵對勢力,終結戰國亂世;建立中央集權的幕藩體制,奠定日本近世社會基礎 [2]。
- 政治制度
推行“參勤交代”“兵農分離”政策,強化幕府權威;頒布《武家諸法度》規範武士行為,确立封建等級秩序 [3]。
- 經濟文化
鼓勵貿易(特許“朱印船”制度),發展城下町;支持儒學與佛教,促進江戶初期文化繁榮 [4]。
三、文化符號意義
漢語語境中,“德川家康”常被引申為:
- 隱忍謀略的象征:以“杜鵑不鳴,待其鳴”(待時而動)的處世哲學聞名 [5];
- 長壽執政的代表:73歲高齡執政,體現持久統治的智慧 [6]。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 德川家康文書(原始檔案)
- 辻達也《江戶幕府制度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
- 《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1997)
- 威廉·比斯利《日本近代史》(牛津大學出版社,1972)
- 山岡莊八《德川家康》(文學傳記,1950)
- 賴山陽《日本外史》(江戶後期史書)
(注: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鍊接,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江戶幕府的創立者,第一代征夷大将軍,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并稱“戰國三英傑”。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其曆史意義:
一、基本身份與曆史地位
- 出身與早年:出生于三河國岡崎城,幼年曾作為人質輾轉于織田信秀和今川義元家族,1566年改姓德川。
- 政治角色:通過關原之戰(1600年)擊敗豐臣氏勢力,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軍,建立江戶幕府,結束日本戰國時代,開啟265年的和平統治。
二、核心成就與政策
- 統一與集權:推行“幕藩體制”,将全國土地分封給親信大名,同時通過參勤交代制度削弱地方勢力,強化中央集權。
- 經濟文化:發展農業、整頓貨币體系,促進商業繁榮;推崇儒學與佛教,奠定江戶時代文化基調。
三、文化象征與後世影響
- 神格化: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東照大權現”,在日光東照宮供奉,其陵墓融合政治與藝術,象征幕府鼎盛時期的國力。
- 成語寓意:中文語境中,“德川家康”衍生為成語,比喻權力穩固、不可動搖的地位。
四、評價與争議
- 曆史評價:被視為隱忍謀略的典範,因長期蟄伏後終結亂世,被稱為“戰國最後的赢家”。
- 統治争議:對豐臣家族殘餘勢力的清除(如大阪夏之陣)被視為鞏固權力的必要手段,但也因手段殘酷引發讨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策略或家族譜系,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6、11)。
别人正在浏覽...
剝褫八襲北上邊帥鼈鳥不須材士練兵怅憾楚夢竄逸蹈藉道僮登衡端良多謀善斷幡戟蘩虂風飛雲會甘霤廣饒孤館詭對海貝合絡花魁驩悰金醅雞省九拒鞠裳可泣可歌匡牀狂慝立人流和鹿場旅遊業眸矚難道說烹鬺酺聚汽車尾氣污染岐周三洛上來時論拭目而待纾放姝妖涕淚交零铤而走險統管退暮退燒吞刀刮腸诿誤五風十雨項發口縱僩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