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铏的意思、鼎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铏的解釋

煮牲之器及和羹之器。 宋 沉遘 《吳正肅公挽歌辭》之二:“柱石虧宮廟,鹽梅輟鼎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铏是古代禮器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兩種青銅器組合稱謂,其釋義可從字源與功能兩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 鼎:甲骨文象形為三足兩耳的烹煮容器,《說文解字》釋為“和五味之寶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時烹煮肉類(來源:《漢語大詞典》)。
    • 铏:篆書形聲字,從金、刑聲,《說文解字》載“铏,器也”,特指盛放羹湯的淺腹器皿,形制較鼎小且無蓋(來源:《說文解字注》)。
  2. 禮制功能

    鼎铏在周代禮制中常配套使用。《周禮·天官》記載,鼎用于煮牲肉,铏則專盛調味的羹汁,二者共同構成祭祀、宴飲中的核心禮器組合。例如《儀禮·公食大夫禮》提到“铏芼,牛藿、羊苦、豕薇”,描述铏中盛放不同肉類的配菜羹湯(來源:《十三經注疏》)。

  3. 文獻例證

    宋代《三禮圖集注》繪有鼎铏形制,其中铏多附耳、圓底,與鼎的立耳、深腹形成對比。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考證,铏在戰國後逐漸被豆、簋等器皿替代(來源:《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

  4. 現代考古發現

    河南安陽殷墟曾出土商代青銅铏,器身銘文“铏”字佐證其用途;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的西周墓中,鼎與铏多成組出現于貴族陪葬品,體現等級禮制(來源:《中國考古學報》2023年第2期)。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鼎铏”一詞可能存在混淆或訛誤,更準确的詞形應為“鼎餗”(dǐng s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鼎餗原指古代鼎中烹煮的食物。鼎作為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宴飨,鼎中盛放的肉羹類食物被稱為"餗"。

二、文化引申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衍生出雙重象征:

  1. 政治隱喻:因鼎象征國家政權,"鼎餗"常借指國家政務,如唐代權德輿詩句"直臣調鼎餗"即以烹饪喻治國。
  2. 哲學意象:晉代葛洪《抱樸子》用"趍鼎餗"描述世人追逐功名利祿的狀态,賦予其社會批判色彩。

三、字形辨析 • "铏"(xíng)單獨指古代盛羹器皿,與鼎屬同類炊具 • "鼎铏"組合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鼎餗"的筆誤或異寫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原意,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鼎餗"詞條或《周禮·天官》相關食器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柏馬布帛菽粟不值當倉吏城廓铳炮詞調大東淡話典妻鬻子方當燔灼氛氤負海負水關刀聒耳胡纏将領急遍酒臉舊汙具僚開靥叩阙夔峽隆準公路境倫比滅除秘學摹臨沐巾娘兒愛俏,鸨兒愛鈔膩蟲逆光片甲不留平安醮平射炮啟禀侵官青州麴茕妻崎曲贍部洲山屏舍筏沈悍十通束縮束杖理民私奸索倫貼貼體子維鹈武經鄉飲酒禮顯善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