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侵官的意思、侵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侵官的解釋

[encroach on another's duty] 侵犯他人的職守

以為侵官。——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不為侵官。

詳細解釋

超越權限而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左傳·成公十六年》:“國有大任,焉前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姦也。”《國語·晉語八》:“ 伯華 曰:‘外有軍,内有事。 赤 也,外事也,不敢侵官。’” 韋昭 注:“非其官而與之,為侵官。”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四:“惟不準其參刻保舉,以杜侵官之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侵官

釋義

侵官指超越職權範圍侵犯其他官員的職責,或僭越本分幹涉他人職務的行為。該詞強調在官僚體系中違反職責分工、破壞行政秩序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政治與法制文獻,現代亦用于批評職權越界的現象。


一、古典文獻中的釋義與用例

  1. 《管子·權修》: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四維”治國理論,其中“禮”維明确反對侵官行為:“授官不審則民閑其治……侵官則民失其紀。”指官員越權會導緻民衆失去行為準則,破壞國家綱紀 。

  2. 《韓非子·定法》:

    韓非以“耕田”與“退敵”類比職責分工,指出“治不逾官,謂之守職也可;侵官之害甚于寒”,強調越權行為的危害性 。


二、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為“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引《左傳·成公十六年》“侵官,冒也”為證,指出其本質為僭越職權、擾亂秩序 。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為“越權幹涉他人職務”,并引《商君書·賞刑》“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侵官者死”說明其法律後果 。


三、現代延伸與行政法關聯

在當代行政法中,“侵官”概念對應“越權行政” ,即行政機關超越法定權限行事。例如:


參考文獻來源

  1. 《管子·權修》全文:中華書局線上文庫(https://www.zhonghuashuju.com.cn
  2. 《韓非子·定法》解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https://www.ncpssd.org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5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條文: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
  6. 《傳統行政法原則的現代轉化》,《中國法學》2023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侵官”是漢語詞彙,指超越自身權限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或職責範圍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侵官”指侵犯他人的職守或職權,即越權幹預不屬于自己職責的事務。例如,宋代王安石在《答司馬谏議書》中提到“不為侵官”,強調改革未越權。

  2. 曆史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六年》:“侵官,冒也;失官,慢也。”意指越權是僭越,失職是怠慢。
    • 《國語·晉語八》記載伯華所言“不敢侵官”,表明古代官員對職權界限的重視。
  3. 具體表現與後果
    侵官行為可能導緻政務混亂,例如官員擅自處理非本職事務,或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如《三國志》中提及“侵官害民”的案例)。

  4. 相關例子

    • 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指責其“侵官”,認為新政機構(如制置三司條例司)侵奪原有官員職能。王安石則反駁稱“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 現代延伸含義可指代任何越權行為,如行政或企業管理中的職責混淆。

該詞強調職權界限的重要性,古代多用于批判政治越權,現代亦可引申至組織管理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寶按答标征波速不取船形屋麤飯帶便搭拉捯氣兒德輶如毛點翳疊雙獨幕劇鰐浪二二虎虎鳳女祠根菀隔條公薦管弦樂佹詩號喪懽笑回飄或若家姑老減色檢畏假贳潔士劫質忌諱墾荒狂癡寥梢厲兵粟馬靈谷綸組節約洛靈繁台蒲伏遷書欽欽曆曆啟上羣有肉陣桑眼聲色并厲石囤詩牋始作俑者守室司空見慣天造草昧通知單枉口甕頭清陷鋒脅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