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叩阍。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控代》:“﹝ 蘇轍 ﹞因兄坐誣成獄,衆奸攢害,百口難分,特來叩闕陳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成仙》:“ 成 入獄,相顧悽酸。謀叩闕。”
“叩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òu quē,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古代臣民敲擊宮門或官署大門的行為,以示對君主或高官的恭敬,後引申為直接向皇帝申訴或請求的行為。
詞義來源
曆史背景
古代百姓或官員若遇重大冤屈或請求,需通過叩阙儀式向皇帝直接陳情,屬于一種特殊的上訴途徑。例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控代》中記載:“蘇轍因兄蒙冤入獄,叩阙陳情”。
現代引申義
現多比喻向上級或權威人物請教、求助,如“叩阙請教老師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金蓮記》《聊齋志異》等古籍。
叩阙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向皇帝請罪或請示。字義上,叩指的是跪拜、磕頭,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古代為了表示敬意,前朝臣要磕頭跪拜在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叩阙。
叩阙的部首是口,表示人的嘴巴。它的筆畫數是12畫,叩為5畫,阙為7畫。
叩阙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禮制,是臣子對皇帝進行請罪或請示時的一種形式。古代中國的皇帝被視為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臣子在向皇帝陳述自己的錯誤或尋求指示時,要表達他們的謙遜和順從,必須磕頭跪拜在皇帝居住的地方。
叩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叩闕」,闕是古代宮廷中的門樓。
在古代中國,叩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其中,叩的古字形是扣頭的形狀,阙的古字形是兩隻手捧着物品的形狀。
1. 趙高向秦始皇叩阙請罪。
2. 朝廷大臣每年要定期叩阙進表。
1. 叩首:叩頭敬禮。
2. 叩謝:磕頭向他人道謝。
3. 叩問:懇切地請教或詢問。
1. 叩頭:下跪磕頭示敬或緻謝。
2. 垂首:低頭,表示敬意或悲痛。
3. 拜見:拜見上級或長輩。
1. 違抗:不順從、違背。
2. 擅離:自行離開或做出決策而沒有請示上級。
3. 蔑視:藐視,看不起、輕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