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片甲不存 ”。
“片甲不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全軍覆沒,連一片铠甲都沒留下,強調戰鬥的慘敗或徹底消滅。其核心是通過“片甲不存”的誇張手法,突顯戰敗的徹底性。
出處與結構
最早出自清代錢彩的《說嶽全傳》第二十三回:“殺他一個片甲不留。”成語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通常作補語,含貶義。
修辭手法
采用誇張的修辭,通過“連一片铠甲也未留下”的表述,放大戰争結果,增強表達效果。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一敗塗地”“片甲不回”等。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例如:“這場戰役中,敵軍被我們殺得片甲不留。”(例句參考)
擴展說明
“甲”指古代士兵的護身铠甲,成語隱含對戰争殘酷性的描述,常見于曆史小說或軍事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說嶽全傳》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片甲不留》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戰鬥時不留下一個活口,即全部殺死,沒有一個幸存者。
《片甲不留》由兩個部首組成:片和甲。其中,“片”部首有4畫,“甲”部首有5畫。
這個成語來自《左傳》,出自《魯襄公年表》:“夫秦之留戍,韓之守邊,其複則子孫有存者毋得為也。”意思是說若讓秦國和韓國的戰士返回本國,那麼他們的後代就有存活的希望。而如果讓他們全部死亡,連一人都不留,就是《片甲不留》。
《片甲不留》的繁體字為「片甲不留」,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但這個成語的基本字形與現代相同,無太大變化。
1. 他們發誓要将敵人消滅個“片甲不留”。 2. 在這場戰争中,我們必須奮勇殺敵,不留一人“片甲”。
同義詞:一網打盡、全殲
反義詞:放過、寬恕
總結:《片甲不留》是一個形容戰鬥中不留下一個活口的成語。拆分部首和筆畫為“片”(4畫)和“甲”(5畫)。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意為戰鬥中殺盡敵人,不留一個幸存者。其繁體字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例句中使用這個成語來表示全殲敵人的決心。同義詞包括一網打盡和全殲,而反義詞則為放過和寬恕。【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