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背靠大海。《戰國策·齊策一》:“南有 韓 魏 ,負海之國也,地廣人衆,兵強士勇,雖有百 秦 ,将無奈我何!”《新唐書·忠義傳中·賈循》:“地南負海,北屬 長城 ,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明 歸有光 《遺王都禦史書》:“ 嘉定 負海,去郡治二百裡所,往來以潮汐為候。”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者西方數省,外稍負海,而内有險阻之形勢。”
(2).借指邊遠國家,蠻夷之地。《管子·霸言》:“大國小大有謀,彊弱有形。服近而彊遠,王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折節事強以避罪,小國之形也。” 尹知章 注:“謂以蠻夷攻蠻夷。蠻夷負海以為固,故曰負海。”
“負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負”意為背靠,“海”指大海,合指地理上背靠大海的位置。例如《戰國策·齊策一》提到“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描述國家臨海的地理特征。
引申含義
古代常以“負海”代指邊遠地區或蠻夷之地。如《管子·霸言》中“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将“負海”與國家中心區域對比,強調其邊陲屬性。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嶽負海涵”形容胸懷寬廣如海,或“負海攻負海”讨論古代地緣策略。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類網站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負海》是一個成語,由負和海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解析。
《負海》的意思是承擔着能夠把大海裝載的事物或責任,形容人的胸懷宏大,能夠肩負重任。
《負海》的首字負拆分的部首是貝,共8個筆畫;次字海拆分的部首是水,共9個筆畫。
《負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一詩中:“人生貴逸樂,愛貧軀畫眉。聲聞堪負海,險阻懼入星。”這裡的“聲聞堪負海”指的是才幹高超的人能夠勝任重大的責任。
繁體字“負海”和簡體字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負字的變形為負,而海字的變形為海。
他年輕有為,胸懷負海,一定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負重、負傷、負累、負罪、負責任等。
懷才不遇、胸懷大志、志存高遠。
庸庸碌碌、心胸狹窄、有限心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