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鄭玄 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維鵜”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才德不稱。《隋書·盧恺傳》:“徒以家富自通,遂與縉紳并列,實恐維鵜之刺聞之外境。”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醮詞》:“常懷聚鷸之譏,每懼維鵜之誚。” 宋 蘇轍 《謝賜對衣金帶鞍馬狀》之三:“才下位高,畏維鵜濡翼之誚;任重道遠,懷老驥伏櫪之心。”《花月痕》第四二回:“情動飛天,誠輸陣将。維鵜在梁,令人怏怏。”
“維鹈”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需結合古典出處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解釋與發音
二、古典出處與核心含義
出自《詩經·曹風·候人》:“維鹈在梁,不濡其翼。”鄭玄箋注指出,鹈鹕本應沾濕翅膀捕魚,若不沾濕則比喻小人在朝或官員才德不稱其職(、3、4)。此為成語的原始含義,強調對在位者失德的批判。
三、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解釋擴展為形容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閑”,可能源于對“鹈鹕遊蕩無目标”意象的延伸()。但需注意,此用法更偏向口語化,古典文獻中仍以批判失職為主。
四、使用場景
五、權威性辨析
古典釋義權威性更高,而現代引申義多見于通俗解釋,引用時需根據語境選擇。建議學術或正式場合優先采用《詩經》原意。
《維鹈》是一個古漢字,它的意思是“繼承”。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繼承祖先的學問、技藝或家業,或者是傳承某種文化傳統。
《維鹈》這個字由“纟”和“鳥”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纟”是表示絲綢或紡織品的部首,而“鳥”是表示鳥類的部首。
根據字形結構,這個字共有15畫。
《維鹈》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這本字典記錄了漢字的意義、拆分部首和讀音等相關信息。
在繁體字中,“維鹈”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風格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經曆了多次改革和演變。因此,漢字的書寫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所不同。盡管如此,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維鹈》的古代寫法應該與現代相似。
1. 他維鹈了祖先的醫術,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醫生。
2. 這家工藝品店世代相傳,維鹈了傳統手工藝的精髓。
1. 維持:保持某種狀态或情況。
2. 繼承:接替先人、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
3. 維權:維護自己的權益或合法權力。
1. 繼承:繼續傳承,接收和承擔先輩留下的遺産或責任。
2. 承襲:傳承、繼續。
放棄:不再繼承或保持某種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