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谟的意思、帝谟的詳細解釋
帝谟的解釋
帝王的謀略。 唐 薛能 《升平詞》之七:“品物盡昭蘇,神功復帝謨。”
詞語分解
- 帝的解釋 帝 ì 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上帝。玉皇大帝。 君主:帝王。皇帝。稱帝。帝制。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谟的解釋 谟 (謨) ó 計謀,策略:谟士(謀士)。谟猷(計謀,謀略)。宏谟。雄谟。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帝谟"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帝”和“谟”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與古代帝王的治國方略、謀劃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
本義:帝王的謀略、治國方略
- “帝”指最高統治者,即帝王、天子。
- “谟”通“謀”,意為謀劃、計策、方略。《說文解字》釋“谟”為“議謀也”。
- 因此,“帝谟”的核心含義是指帝王治理國家、處理政務所制定的宏圖大計、深遠謀略。它強調的是最高統治者對國家大政方針的思考和規劃。來源:《漢語大詞典》
-
典籍出處與用例
- “帝谟”一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尚書》(又稱《書經》)。《尚書》中有一篇名為《大禹谟》,記載了上古聖王堯、舜、禹之間的對話和治國理念。雖然篇名是《大禹谟》,但内容常被視為體現“帝堯”、“帝舜”之谟的典範。
- 後世常以“帝谟”指代《尚書》中記載的聖王治國之道,或泛指古代聖明君主的治國方略。例如,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到“周诰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其中雖未直接提“帝谟”,但《尚書》(包含周诰殷盤等)所載正是“帝谟”的體現。來源:《尚書·大禹谟》;《漢語大詞典》
-
引申義與相關概念
- 聖王之道: “帝谟”常與“典谟”并稱或連用(如“典谟訓诰”),泛指《尚書》中的文獻及其所承載的聖王治國理政的法則、訓示和謀略。這裡的“典”指常法、準則(如《堯典》《舜典》),“谟”即指謀劃(如《大禹谟》)。來源:《漢語大詞典》
- 宏圖偉略: 因其指代帝王的國家大計,“帝谟”也引申指宏偉的規劃、深遠的謀略。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帝谟”是一個非常古雅的詞彙,使用頻率極低。它主要出現在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引用,或是在一些需要體現古典韻味的文學創作、曆史論述中,用以指代古代帝王的治國方略或《尚書》所載的聖王之道。
“帝谟”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尚書》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帝王的謀略、治國方略,尤指古代聖明君主治理國家的宏圖大計和深遠規劃。它常與“典谟”并稱,代表《尚書》所載的聖王治國之道。在現代語境中,它是一個高度書面化且罕用的詞彙。來源:《漢語大詞典》;《辭源》;《尚書》
網絡擴展解釋
“帝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帝谟(拼音:dì mó)指帝王的謀略,強調君主在治國理政中的策略與智慧。該詞由“帝”(帝王)和“谟”(謀略、規劃)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二、出處與用法
-
文學典籍中的用例
- 唐代薛能《升平詞》中寫道:“品物盡昭蘇,神功複帝谟”,通過“帝谟”贊頌帝王謀略帶來的盛世景象。
- 宋代吳則禮《绛都春》提到“潤飾帝谟,粉澤皇猷文章妙”,進一步以文學手法強化帝王謀略的深遠影響。
-
構詞特點
“谟”在古漢語中多指宏大的規劃或策略,如“典谟訓诰”代指經典文獻,“神谟廟算”形容高明的謀略。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皇猷、廟谟(均指國家層面的謀略)。
- 反義詞:無明确反義詞,但可結合語境對比,如“昏策”等貶義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詞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孩兒艾殺阿剌吉變造并夾不釘點兒漕府斥免次傳蹙頞擔名,擔名兒登東廁抵消鬌鬓二王帖法籍犯牙兒豐琰羹湯乖絕股肱郡孤懸浮寄駭怛邯鄲步行香挂牌寒鵶毫米汞柱禾麻緩步代車黃弟輝光放電晦黑奸人之雄叫聒蛟蛇及第金明池來征撩漉犁轭流移失所螺距蠻估秘策冥氏黏黐硼玻璃前聯秋容人間重晩晴軟設備乳糜三寸舌臊眉耷眼煞車神鼎同窓瓦解土崩晚歇俠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