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後世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 良 足矣。”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三寸舌為安國劍,五言詩作上天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諸山莫不願執鞭靮,從戲下。”
“三寸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擅長言辭、能言善辯的口才。以下從含義、來源及用法等方面詳細解釋:
“三寸舌”字面意為“三寸長的舌頭”,實指能言善辯的能力,與“三寸不爛之舌”同義。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憑借出色的口才說服他人或化解困境。
如今該詞不僅用于形容傳統辯士,也可指代談判專家、律師等依賴語言技巧的職業群體,例如“律師的三寸舌扭轉了庭審局勢”。
《三寸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言善辯的能力。對于善辯的人來說,他們能夠運用巧妙的辭藻和邏輯,以說服他人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
成語《三寸舌》的拆分部首是“口”,部首筆畫數為3。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
《三寸舌》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樊哙的人,他有着強大的辯才,以至于他的舌頭如同三寸長舌一樣靈活。他以此能力言辭犀利,能夠在辯論中戰勝對手,因此這個成語就由此衍生出來。
繁體字:三寸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傳統的書法風格,古時候寫成“叁寸舌”。
他的辯才如同三寸舌一樣,能夠說服任何人。
辯舌、舌戰、善辯
辯才、口若懸河、辭令之巧
笨口拙舌、言不及義、言之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