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斬割;芟除。《左傳·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 與商人皆出自 周 ,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今前王譬若農夫之艾殺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荊蠻 ,斯亦大夫之力。”《資治通鑒·漢靈帝建甯二年》:“夫蠻夷戎狄,氣類雖殊,其就利避害,樂生惡死,亦與人同耳……若乃視之如草木禽獸,不分臧否,不辨去來,悉艾殺之,豈作民父母之意哉!”
“艾殺”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古漢語語用習慣及典籍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記載,“艾”在古文中常通“刈”,意為割除、治理,如《荀子·哀公》中“艾而理之”即表此義;而“殺”在先秦文獻中可表“削減”“消除”之意。二字連用時,“艾殺”多指通過外力幹預進行清除或整治的行為,常見于描述農業活動或社會治理場景。
例如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析:“艾讀為刈,謂芟草也,殺謂剪除惡木”,将“艾殺”定義為系統性的除草除害過程。該詞在《農政全書》等古代農學典籍中,特指田間雜草的刈除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的耕作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進行方言考據時仍具學術價值。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該詞條,建議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盡的古義解析。
“艾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現代漢語中“艾殺”已不常用,但可通過古籍理解其曆史語境,常見于描述開荒、征伐等場景。需注意與曆史事件(如“鄧艾殺使者”)區分,後者為動詞短語,非固定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敗仗薄濇焙治奔蛇便民别話冰炭不投诐賊不根之論才疏意廣懲糾稱為垂勳觸器寸草吊鋪冬郎訪查狗行狼心歸一過節鼓鬐恒河一沙橫勢淮安劃木黃鹢嘉采降班加人給事黃門侍郎九章機械機語老儒戀愛門面話内婦盤子頭披堅執鋭枰棊聘約諐度三十六着,走為上着濇濇上下和合聲兵身無擇行詩道受窮衰麤雙魚素肌湯寒天下無雙鐵樹花開托膽讬醉無其倫比賢良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