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谟的意思、帝谟的详细解释
帝谟的解释
帝王的谋略。 唐 薛能 《升平词》之七:“品物尽昭苏,神功復帝謨。”
词语分解
- 帝的解释 帝 ì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玉皇大帝。 君主:帝王。皇帝。称帝。帝制。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 谟的解释 谟 (謨) ó 计谋,策略:谟士(谋士)。谟猷(计谋,谋略)。宏谟。雄谟。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帝谟"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帝”和“谟”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与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谋划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的详细解释:
-
本义:帝王的谋略、治国方略
- “帝”指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天子。
- “谟”通“谋”,意为谋划、计策、方略。《说文解字》释“谟”为“议谋也”。
- 因此,“帝谟”的核心含义是指帝王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所制定的宏图大计、深远谋略。它强调的是最高统治者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思考和规划。来源:《汉语大词典》
-
典籍出处与用例
- “帝谟”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尚书》(又称《书经》)。《尚书》中有一篇名为《大禹谟》,记载了上古圣王尧、舜、禹之间的对话和治国理念。虽然篇名是《大禹谟》,但内容常被视为体现“帝尧”、“帝舜”之谟的典范。
- 后世常以“帝谟”指代《尚书》中记载的圣王治国之道,或泛指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方略。例如,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其中虽未直接提“帝谟”,但《尚书》(包含周诰殷盘等)所载正是“帝谟”的体现。来源:《尚书·大禹谟》;《汉语大词典》
-
引申义与相关概念
- 圣王之道: “帝谟”常与“典谟”并称或连用(如“典谟训诰”),泛指《尚书》中的文献及其所承载的圣王治国理政的法则、训示和谋略。这里的“典”指常法、准则(如《尧典》《舜典》),“谟”即指谋划(如《大禹谟》)。来源:《汉语大词典》
- 宏图伟略: 因其指代帝王的国家大计,“帝谟”也引申指宏伟的规划、深远的谋略。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帝谟”是一个非常古雅的词汇,使用频率极低。它主要出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引用,或是在一些需要体现古典韵味的文学创作、历史论述中,用以指代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或《尚书》所载的圣王之道。
“帝谟”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尚书》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帝王的谋略、治国方略,尤指古代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宏图大计和深远规划。它常与“典谟”并称,代表《尚书》所载的圣王治国之道。在现代语境中,它是一个高度书面化且罕用的词汇。来源:《汉语大词典》;《辞源》;《尚书》
网络扩展解释
“帝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帝谟(拼音:dì mó)指帝王的谋略,强调君主在治国理政中的策略与智慧。该词由“帝”(帝王)和“谟”(谋略、规划)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二、出处与用法
-
文学典籍中的用例
- 唐代薛能《升平词》中写道:“品物尽昭苏,神功复帝谟”,通过“帝谟”赞颂帝王谋略带来的盛世景象。
- 宋代吴则礼《绛都春》提到“润饰帝谟,粉泽皇猷文章妙”,进一步以文学手法强化帝王谋略的深远影响。
-
构词特点
“谟”在古汉语中多指宏大的规划或策略,如“典谟训诰”代指经典文献,“神谟庙算”形容高明的谋略。
三、相关扩展
- 近义词:皇猷、庙谟(均指国家层面的谋略)。
- 反义词:无明确反义词,但可结合语境对比,如“昏策”等贬义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或相关词语,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阿难按置板弱豹钱八月节边蛮边畔敝车羸马裁划打家劫舍稻草擣珍大瑕匎刍伏击战福齐南山耕则问田奴歌弦共料海甸裌布降雹交口称赞交流嘉庆子节束寄慨进谗害贤经济核算纠合之众开山劳困离解丽实流麦麦风民生凋敝木耳木脚客内过蟠蟉戕害磬折晴丝热饭瑞典人桑梨生公石师贞厮挺锁臂探胜铁屋亭育通室同心一德头嗌小壻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