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五律詩的第三、第四兩句稱前聯。第五、第六兩句為後聯。
“前聯”是古典詩詞中的術語,專指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這一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文獻中均有明确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說明:
核心定義
在五律(五言律詩)或七律(七言律詩)中,全詩共八句,分為四聯。其中:
與傳統術語的關聯
需注意,部分文獻将律詩四聯分别稱為“首聯(第一、二句)、颔聯(第三、四句)、頸聯(第五、六句)、尾聯(第七、八句)”。而“前聯”的劃分更強調位置順序,将第三、四句歸為“前聯”,第五、六句則為“後聯”。
以杜甫《登高》為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聯)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後聯)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
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即屬于前聯。
前聯是傳統文化中常用的一種表達形式,廣泛應用于對聯、楹聯等文學作品中。前聯指在楹柱或對聯的上聯部分,傳達對後聯的引導、點題或承接作用。
前聯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8劃。
“前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形式的發展過程中。在對聯、楹聯的結構中,為了凸顯對聯和楹的主題、氛圍或對後聯的畫龍點睛,創作者會在上聯中加入一個前聯,起到襯托後聯的作用。
前聯 (繁體字)
在古代,前聯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結構和功能與今天一緻。
1. 吾心靈動處,前聯引後聯,詩句更添美感。
2. 此楹聯,上下通順,前聯後繼,意境與主題相得益彰。
楹聯、對聯、後聯、詩句、意境。
前身、前導、前驅。
後想、後聯、後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