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起拱衛京師作用的要地。《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河東 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三國志·魏志·杜畿傳》:“顧念 河東 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卧鎮之。”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早渡蒲津關》:“東顧重關盡,西馳萬國陪,還聞股肱郡,元首詠康哉。” 明 何景明 《東海太守行》:“玉食常懷股肱郡,蒼生久慕循良風。”
"股肱郡"是漢代政治術語,指對中央政權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重要郡國。該詞由"股肱"與"郡"複合構成:
核心詞義
"股肱"本指人體的大腿和胳膊,《尚書·說命》載"股肱惟人",引申為得力的輔佐大臣。"郡"是秦漢時期的行政區劃單位。組合後特指地理位置關鍵、經濟軍事地位突出的郡級行政區,如漢代的河東、河南、太原等郡(《漢書·地理志》)。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記載漢文帝将河東郡視為支撐朝廷的核心區域。這類郡國承擔着拱衛京師、保障賦稅、防禦外敵等重要職能(《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行政特征
據《西漢政區地理》研究,漢代股肱郡多位于關中周邊,具有"三選七遷"的特殊管理制度:
至唐宋時期,隨着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股肱郡"逐漸演變為對重要州府的泛稱。宋代蘇轼《上皇帝書》仍用"股肱郡"指代戰略要地,但具體行政内涵已不同于漢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該詞作為古代政治地理術語,生動體現了中國"強幹弱枝"的中央集權思想,其詞義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行政區劃制度的變遷軌迹。
“股肱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地理位置或政治地位特殊的郡縣。以下為詳細解釋:
股肱郡指對京師(首都)起拱衛作用的重要地區。這一概念源自漢代文獻,常被帝王或史家用來強調某地的戰略價值。例如《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記載,漢文帝稱河東郡為“股肱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長安,是防禦外敵、保障京師安全的關鍵區域。
詞源解析:
文獻記載:
部分資料(如)提到“股肱郡”可比喻親近的臣子或助手,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将“股肱”(比喻臣子)與“股肱郡”混淆所緻,需謹慎引用。
“股肱郡”的核心含義是拱衛京師的關鍵要地,兼具戰略防禦與政治象征意義。其用法多見于史書和政論,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地理時仍具參考價值。
抱柱對兒北兵被巾采戲側不棱穿複丹麥人鄧演達得輿丁母憂都盧緣對抗性矛盾惡狠飛節芝汾海分蜜蓋娅高爾夫球運動過界骨折函濡豪心河獻合樽紅溜溜歡和回絶穢毛晦澀賄脫見紅激潮景物近昵金鋪舉大事隽老黋朗苦苦孜孜黎然馬杌子沒心腸冥追内人清斲侵主纃缞诎乏羣伍升榮石泉睡眠樹塞恬蕩五地下次享帚自珍洗兵牧馬懈慢謝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