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起拱衛京師作用的要地。《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河東 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三國志·魏志·杜畿傳》:“顧念 河東 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卧鎮之。”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早渡蒲津關》:“東顧重關盡,西馳萬國陪,還聞股肱郡,元首詠康哉。” 明 何景明 《東海太守行》:“玉食常懷股肱郡,蒼生久慕循良風。”
“股肱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地理位置或政治地位特殊的郡縣。以下為詳細解釋:
股肱郡指對京師(首都)起拱衛作用的重要地區。這一概念源自漢代文獻,常被帝王或史家用來強調某地的戰略價值。例如《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記載,漢文帝稱河東郡為“股肱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長安,是防禦外敵、保障京師安全的關鍵區域。
詞源解析:
文獻記載:
部分資料(如)提到“股肱郡”可比喻親近的臣子或助手,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将“股肱”(比喻臣子)與“股肱郡”混淆所緻,需謹慎引用。
“股肱郡”的核心含義是拱衛京師的關鍵要地,兼具戰略防禦與政治象征意義。其用法多見于史書和政論,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地理時仍具參考價值。
《股肱郡》是一個成語,意為“胳膊肘”。比喻親密無間的朋友或忠誠支持的夥伴。
《股肱郡》是由“⺼”、“月”、“耀”、“⺼”、“臼”、“⺼”共計18畫組成。
《股肱郡》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年》中:“計,曰:股肱郡。”意指要依靠股肱之臣,即親近的朋友一起才能解決問題。
繁體字中,《股肱郡》保持不變。
古時漢字寫法中的《股肱郡》有所變化,如股可寫作“殳”或“寸”,郡可寫作“舜”或“君”,但整體的意義并沒有改變。
他們是真正的股肱郡,相互依靠并支持彼此。
股肱郡沒有固定的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出現。
近義詞有:膀共,胳膊肘,肝膽相照。
反義詞有:敵人,對立者,仇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