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一郡政事,謂任郡守。《漢書·雲敞傳》:“ 唐林 言 敞 可典郡,擢為 魯郡 大尹。” 唐 李嘉祐 《送盧員外往饒州》詩:“為郎復典郡,錦帳映朱輪。”
"典郡"是漢語曆史詞彙中的行政職官稱謂,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掌管一郡政務的官職,通常特指郡太守或相當于郡守的地方行政長官。該詞由"典"(掌管)與"郡"(古代行政區)複合構成,常見于曆代史書與政論文章。
從詞源演變來看,《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典郡者,主一郡之事。"至唐宋時期,該詞使用範圍擴大,宋人筆記《容齋隨筆》載:"凡典郡三年,考課優異者遷轉。"明清方志中仍見沿用,但逐漸被"知府""知州"等新職稱替代。
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典郡"詞條,釋義為"主管一郡政事,謂任郡守",并引《宋史·職官志》為證。在古詩文中,該詞常與"治民""牧民"等詞組配合使用,如王安石《送張宣義之官》詩:"典郡才能薄,治中官職輕。"
權威辭書《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指出,漢代郡守俸祿二千石,故"典郡"亦稱"典二千石"。相關曆史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中的職官志部分,語言學考證詳見《古漢語職官詞彙研究》(語文出版社,2018)。
“典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曆史文獻:
使用場景:
“典郡”強調對一郡政務的管理權,常見于史書和古詩文。如需進一步了解“郡”的行政劃分,可參考中的詳細解釋。
飽觑八夤邊面柄權并殺殘菊參宿侈飾抽條吊皮獨無二者不可得兼垩塗風憲官撫桐幹旱诰告革運光澤龜馬海藻假充郊扉膠膠擾擾鹪枝畿服浸沒進賢黜惡金鸂鶒絹子谲怪開腿愧色懶妥妥理妝落荒門邊框命戒明據縻系磨軋窮勁屈轶蓐瘡乳濁液少年先鋒營沙壤書桌四聖谛歲華痛殺殺穨法推三宕四屯合旺盛文巧問諸水濱饷物纖介之失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