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進賢黜佞。 明 李東陽 《送憲副李君提學浙江序》:“進賢黜惡,勵勤懲惰,恬退有奬,奔競有罰,責之周而任之重矣。”
進賢黜惡
釋義
指舉薦賢能之士,罷免奸惡之人。強調選拔德才兼備者擔任要職,同時清除昏庸腐敗之徒,以整頓吏治、清明政治。該成語蘊含中國古代選官用人的核心思想,體現了對公平與效能的追求。
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進”意為推薦、提拔;“賢”指德才兼備之人。古代常通過察舉、科舉等制度選拔人才,如漢代“舉孝廉”。
“黜”指罷免、貶斥;“惡”即奸邪、渎職者。曆史上如唐代禦史台“黜陟使”負責考核官吏,懲處不職。
文化内涵
源于儒家“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禮記·禮運》載“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強調賢能治國的重要性。這一理念在曆代制度中均有實踐,如宋代範仲淹推行“明黜陟”改革,整頓冗官弊政。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政治改革或吏治整頓。例如《明史·職官志》提及“進賢黜不肖,為吏部之要務”,凸顯其在官僚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以上來源為權威紙質文獻,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進一步查閱。)
“進賢黜惡”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進用賢良之人,罷黜奸惡之徒,強調在用人上應重視品德與才能,同時清除不良分子。該成語由“進賢”(提拔賢能)和“黜惡”(貶退邪惡)兩部分組成,體現“任人唯賢”和“懲惡揚善”的雙重理念。
此成語常用于政治、管理等領域,強調人才選拔與風氣整治并重,具有積極的倫理導向意義。
暗中作樂碧池不得已而用之不法之徒暢銷貨躔結憧憬炊養倅卒大工等類多端寡要兒客馮翊佛界輔贊鼓吹手古魯魯弘光護持架牟急傳戒懼肌栗井匽抗腳抗訴口子曠時靈篇遛達遛鳥禮為情貌陋識爐韛旅力緑頭牌馬鞯馬角生帽兒光明叡墨試貊澤暮景殘光噴嘴僑僦然然可可潤格上去省簡十款石乳順毛兒撲撒通時合變外弟汪浪罔貪晚田限極小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