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屈轶的意思、屈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屈轶的解釋

亦稱“ 屈佚草 ”。亦稱“ 屈草 ”。1.古代傳說中一種草,謂能指識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 堯 時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詩:“屈草戒諛,階蓂紀日。” 唐 李鹹用 《讀修睦上人歌篇》詩:“才似煙霞生則媚,直如屈軼佞則指。” 唐 蘇味道 《贈封禦史入台》詩:“夕鴉共鳴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黃帝 騎龍。”

(2).比喻能識别奸佞的賢臣。《舊唐書·袁高薛存誠等傳贊》:“唯 袁 與 薛 ,人中屈軼。” 清 錢謙益 《南京江西道陳必謙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國為之聳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屈轶,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既指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草,也引申為能辨識忠奸的象征。

  1. 指傳說中的神草(“指佞草”、“佞草”):

    • 本義:屈轶最核心的含義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相傳這種草生長在黃帝或帝堯的宮廷之中。它具有一種神奇的特性:當奸佞之徒(佞人)靠近時,草莖會自行彎曲指向那個人,因此得名“屈轶”(彎曲指向)、“指佞草”或“佞草”。
    • 象征意義:這種草被視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正義對邪惡的辨識能力,象征着政治清明、君主賢明、忠奸分明。它的出現常被古人視為天下大治、沒有奸邪的吉兆。
    • 文獻記載:此說最早見于晉代張華的《博物志》和南朝沈約所著的《宋書·符瑞志》。如《宋書·符瑞志上》載:“屈轶,草名也,佞人入朝則指之。” 漢代王充在《論衡·是應篇》中也提到并質疑過此傳說。
  2. 引申為能辨識忠奸的人或物:

    • 比喻義:基于其辨識奸佞的特性,“屈轶”一詞後來被引申用來比喻那些能夠識别忠奸、明辨是非的賢人或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象征物。
    • 用法:例如,在詩文中,可能會用“屈轶”來贊譽清官或正直之士,或者用“屈轶無靈”來感歎世道昏暗、奸佞當道,無人能指正。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屈轶”是一個非常生僻的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植物文化或成語典故的語境中。其使用頻率極低,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到。人們更熟悉的是其背後的“指佞草”的傳說及其所代表的辨識忠奸的象征意義。

屈轶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指向奸佞的神草(指佞草),是政治清明、辨識忠奸的象征。由此引申,也可比喻能明辨是非的賢人或事物。其典故主要源自《博物志》、《宋書·符瑞志》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

“屈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指傳說中的神草(指佞草)
    據古代文獻記載,屈轶是一種能識别奸佞的神草,又名“指佞草”“屈草”。傳說它生長于黃帝或堯的庭中,佞人靠近時會彎曲指向對方,故被視為辨别忠奸的象征。

  2. 比喻賢臣
    引申為能識别奸佞的賢臣。例如《舊唐書》中以“人中屈轶”贊譽敢于揭露奸臣的忠良之士。


二、詳細解釋


三、其他說法

部分資料(如、5)提到“屈轶”作為成語,表示“被迫屈服于強者”,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高權威文獻謹慎使用。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指佞草”或“賢臣”的釋義,更多例證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難悲憐本朝坌塺兵戟壁死不可逾越崇赫沖寞箪瓢打旋旋登能滴乳骶椎二八年華風笛諷托高夐蛤蠏宮羅貴科滑車黃粱美夢花嘴花舌禍難講辨減色簡約嫉惡如仇金腰帶老盡連腳褲練染末作牛竪爬竿派司錢流地前任纖手巧奪天工清甽寝衣群陰曲盤如天之福三兩上工商行沙市身無完膚舌戰松大送閲歲醪天火僞局溫廬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顯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