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屈佚草 ”。亦稱“ 屈草 ”。1.古代傳說中一種草,謂能指識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 堯 時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詩:“屈草戒諛,階蓂紀日。” 唐 李鹹用 《讀修睦上人歌篇》詩:“才似煙霞生則媚,直如屈軼佞則指。” 唐 蘇味道 《贈封禦史入台》詩:“夕鴉共鳴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黃帝 騎龍。”
(2).比喻能識别奸佞的賢臣。《舊唐書·袁高薛存誠等傳贊》:“唯 袁 與 薛 ,人中屈軼。” 清 錢謙益 《南京江西道陳必謙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國為之聳觀。”
“屈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傳說中的神草(指佞草)
據古代文獻記載,屈轶是一種能識别奸佞的神草,又名“指佞草”“屈草”。傳說它生長于黃帝或堯的庭中,佞人靠近時會彎曲指向對方,故被視為辨别忠奸的象征。
比喻賢臣
引申為能識别奸佞的賢臣。例如《舊唐書》中以“人中屈轶”贊譽敢于揭露奸臣的忠良之士。
詞源與結構
“屈”意為屈服、彎曲,“轶”意為超出、勝過。組合後既可指草的特性(彎曲指向佞人),也可引申為賢臣超越常人的識人能力。
文化典故
唐代白居易《贈樊著作》中“其手如屈轶,舉必指佞臣”即以屈轶比喻正直官員。古詩文網亦提到“屈轶能指佞”,強調其象征意義。
部分資料(如、5)提到“屈轶”作為成語,表示“被迫屈服于強者”,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高權威文獻謹慎使用。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指佞草”或“賢臣”的釋義,更多例證可參考等來源。
屈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扭曲、彎曲。它的部首分别是屍和車,共有8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涉及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繁體字中,屈轶保持不變。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主要在台灣地區和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使用。
在古代,屈轶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屈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日”+“手”,其中“日”表示形态,而“手”表示動作。轶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虍”+“又”,其中“虍”表示虎的頭部,代表形态,而“又”表示手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關于屈轶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屈轶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