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纖介之失"是漢語中源自典籍的典故性表達,最早可追溯至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中"朝廷纖介之失皆在輔臣"的記載。該成語由"纖介"與"失"複合而成,其中"纖介"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義為"細微,微小","失"則指過失、差錯。
從構詞法分析,"纖"本義指細微的絲線,《說文解字》釋為"細也";"介"在此處作形容詞,取《廣雅·釋诂》中"獨也"的引申義,強調事物的獨立性存在。二者結合構成并列式複合詞,通過雙重強調機制強化"極其微小"的語義特征。
在語義演變層面,《後漢書·馬援傳》李賢注引《東觀漢記》雲:"臣與公孫述同縣,少小相善。今但願賜清閑,極盡平生之言,申愚策,退就隴畝,死無所恨。帝笑曰:何至是!但見卿言,多纖介之失耳。"此例印證該詞在漢代已确立"細微過錯"的固定詞義。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政論文章或曆史評述,如:"領導幹部應防微杜漸,避免纖介之失演變成重大失誤。"其近義表達包括"白璧微瑕""毫發之失",反義則有"滔天大罪""彌天大錯"等。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該成語屬于丙級書面詞彙,建議在正式文書或學術寫作中使用。
“纖介之失”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微小的過失。“纖介”意為細微、細小,“失”即過失。該成語強調事情雖小,但仍是錯誤或疏漏。
發音
讀音為xiān jiè zhī shī,注意“纖”在此處讀作“xiān”,而非其他發音。
出處
源自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道》:“春秋記纖介之失。”意為《春秋》這部史書連微小的過失也會記載。
用法與引申
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形容對細節或小事的疏忽。部分解釋(如)提到其引申義為“因小事導緻重大失誤”,但此說法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明确提及,建議以基本含義為主。
示例與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詳細用例,可參考《春秋繁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愛富嫌貧鄙濫愎戾嘲薄趁打哄成身錯怪達月刁風拐月疊不得低頭耷腦鬥酒斷菑惡叉風檐蓋世太保尴尬高擡貴手古籍過套紅綿紅燒洪筭寰區扈衛鞬腰交接經變金聲玉色擊排絹帖開心克己累害燎炙陸賈分橐淪飄麓薮綿弱鬧喧耨耕蹺跖情品聖畧神經質麝香骢説破嘴祀田送解遡源窮流外牧僞善未一聞婦無地自處烏七八糟小妳妳燮理陰陽犧經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