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奇異怪誕。《易·睽》“睽孤” 三國 魏 王弼 注:“至睽将合,至殊将通,恢詭譎怪,道将為一。”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論畫六法》:“故 韓子 曰:狗馬難,鬼神易,狗馬乃凡俗所見,鬼神乃譎怪之狀。斯言得之。”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四章第四節:“ 劉勰 在《辨騷》一文裡,說 屈原 諸作,有詭異、谲怪、狷狹、荒淫四事異于經典,不知道這正是 屈原 的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色。”
(2).詭詐。《新唐書·裴延齡傳》:“ 延齡 資苛刻,又劫于利,專剝下附上,肆騁譎怪。” 明 唐順之 《與洪方洲書》:“ 揚子雲 閃縮譎怪,欲説不説,不説又説,此最下者,其心術亦略可知。”
“谲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在文學批評中,“谲怪”常與“詭異”“荒淫”等詞并列,被視為浪漫主義風格的體現。劉大傑曾指出,這類特質恰是屈原作品突破經典束縛的積極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曆代名畫記》等典籍。
谲怪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多指言辭隱晦、含義深奧,讓人難以理解或明晰的意思。谲怪可以形容文章、言語、行為等。該詞的形成與來源有關。
谲怪的部首為言部,筆畫為11畫。
谲怪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的詞典中,原意是形容言辭或文章隱晦不明,意義深奧。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運用于不确定的涵義和難以理解的事物。
谲怪的繁體字為「譎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谲怪的古代寫法為「誐怪」。
1.這篇文章寫得谲怪,我根本無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他的行為舉止經常令人覺得谲怪,無法捉摸。
谲怪可以與其他詞語進行組合,如谲怪言辭、谲怪行為、谲怪文字。
谲怪的近義詞包括晦澀、深奧、隱晦等。
谲怪的反義詞可以是清晰、明确、易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