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背負“河圖”、“洛書”的神龜和龍馬。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六和林卿韻》詞:“但負圖龜馬,藏之為寶;舐丹雞犬,去不能将。” 錢仲聯 箋注:“《稽瑞》引《尚書中候》:‘ 堯 沉璧於 洛 ,玄龜負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於壇。’《禮記·禮運》:‘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 河 出馬圖。’ 鄭玄 注:‘馬圖,龍馬負圖而出也。’”參見“ 河圖 ”、“ 洛書 ”、“ 龍馬 ”。
“龜馬”是源自中國古代神話與哲學體系中的一組象征性神獸,通常指背負“河圖”“洛書”的神龜與龍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龜”指神龜,“馬”指龍馬。二者在傳說中分别背負《河圖》與《洛書》出現,被視為祥瑞之兆,象征天地之道的顯化。
出處與文獻依據
如今“龜馬”一詞多用于學術領域,特指與河圖洛書相關的神話意象,或在文學創作中作為典故引用,表達對傳統文化的追溯。
如需進一步了解河圖洛書的具體内容,可參考《周易》相關研究或宋代文獻中的注解。
龜馬是一個成語,意為遲緩的進展或行動。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龜(亀)和馬(馬),其中龜是指烏龜,馬是指馬匹。龜部和馬部分别有4畫和3畫。
《康熙字典》中記錄,《說文解字》中對龜和馬的定義如下:
- 龜:甲殼動物,背上有甲,能縮首縮肢,壽命很長。
- 馬:有四蹄的哺乳動物,能載人行走。
龜馬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匹神奇的龜馬,它的速度極快,背上甲殼如龜,代表穩定和耐久。因為它的速度過快,所以沒有人能夠駕馭它。傳說中的龜馬成了人們垂涎的寶貝。後來,人們用龜馬來形容事情進展緩慢,就像無法駕馭的龜馬一樣。
與簡體字中的“龜馬”對應的繁體字分别是“龜馬”。龜(龜)由龜部和龍部組成,而馬(馬)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龜的古代漢字寫法為“亀”,馬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馬”,兩者在書寫方式上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以下是使用“龜馬”成語的例句:
1. 他的事業進展緩慢,就像一匹龜馬。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像龜馬一樣退縮,要勇往直前。
與“龜馬”相關的組詞有:
1. 龜縮:形容因為害怕或羞愧而退縮或退卻。
2. 馬不停蹄:形容工作或行動連續不停。
與“龜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步履維艱:形容行進艱難,進展緩慢。
2. 老牛破車:比喻年久失修的車輛,也用來形容事物老舊不堪,無法繼續使用。
與“龜馬”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迅猛:形容動作敏捷,速度快。
2. 一帆風順:形容事情進行順利,沒有任何阻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