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畿服的意思、畿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畿服的解釋

(1).指天下。《後漢書·董卓傳論》:“ 董卓 初以虓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埶,故得蹈藉彜倫,毀裂畿服。” 李賢 注:“畿,謂王畿也。服,九服也。”

(2).指京師附近地區。《晉書·江統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态,不與 華 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翫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畿服,謂邦畿千裡之内。”《宋書·索虜傳》:“頃誅讨 蠻 髦,事止畿服。”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 邕州 蔡大夫 京 ﹞後以進士舉上第,尋又學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畿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概念的核心術語,包含兩重内涵:

一、構詞本義 "畿"指帝王都城周邊的直屬轄區,《說文解字》釋為"天子千裡地",其範圍在不同朝代有所伸縮,如周代以王城為中心向外延伸五百裡為"王畿"(《周禮·地官》)。"服"本義為"服事天子",引申為按距離遠近劃分的行政區域,《尚書·禹貢》記載的"五服"制度即為典型代表,每五百裡為一服,承擔不同的賦稅與朝貢義務。

二、制度沿革 畿服制度萌芽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四土"記載,至西周形成完備體系。《國語·周語》載"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将天下分為甸、侯、賓、要、荒五服。漢代經學家鄭玄注《周禮》時進一步闡釋:"畿方千裡,其外侯服甸服,四方各五百裡,謂之五服",形成以王畿為核心差有序的治理模式。該制度對後世行政區劃産生深遠影響,唐代"畿輔"、明代"兩京十三省"均可視為其演變形态。

學術研究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三章,該著作系統梳理了畿服制度的發展脈絡與政治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畿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周代及後世對王權統治區域的劃分與管理。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畿服”指周代根據地區與王都的關系及距離遠近劃分的層級制度。其中,“畿”指王都直轄區域(即“邦畿”或“甸服”),“服”則指外圍諸侯對中央的義務關系。該制度通過地理劃分明确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義務,如《尚書·酒诰》記載的商代“内服”“外服”之分,即為此制度的雛形。


二、結構劃分

  1. 内服與外服

    • 内服:王朝直接管轄的職官體系,範圍包括王都及其周邊地區(甸服)。
    • 外服:諸侯、部落等外圍勢力,需向周王履行朝貢、軍事等義務。
  2. 九服體系
    據《周禮》記載,王畿向外延伸按距離分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九層,體現“差序格局”的政治理念。


三、功能與演變

  1. 政治功能
    通過地理劃分強化中央集權,如西周以鎬京為中心,王畿向外各延伸四百裡,諸侯需定期朝觐并提供賦役。

  2. 理想化特征
    文獻中的畿服制度(如《禹貢》五服制)包含學者對理想統治模式的設想,并非完全符合曆史現實。

  3. 後世影響
    成為曆代處理中央與邊疆關系的參考框架,如《晉書》中“畿服”指代京師周邊地區,用于讨論民族安置問題。


四、文獻例證

“畿服”既是周代具體的行政區劃制度,也在後世文獻中衍生出“天下”或“京畿”的抽象含義,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心-邊緣”治理思想的延續性。

别人正在浏覽...

呗贊杯棬邊垠避穽入坑不教而誅哺饋重床疊屋捶背大利稽禱巫頂類笃行厄抑發拆幡布貢選乖散鼓筴海水聲道含冰茹檗旱母好日子換體惠色兼收并録勦撲盡入彀中缙紳録機棚即事窮理酒功究切棘鍼科居室舉坐雷部柳葉金障泥龍首豕足論難馬站秘略膩味俳谑配坐蓬垢蓬麻平牒裒削清利擎托秋稔鋭氣上蓋剩欲水彩畫碩壯鐵腳闆僮謡屠牧閑雜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