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下。《後漢書·董卓傳論》:“ 董卓 初以虓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埶,故得蹈藉彜倫,毀裂畿服。” 李賢 注:“畿,謂王畿也。服,九服也。”
(2).指京師附近地區。《晉書·江統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态,不與 華 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翫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畿服,謂邦畿千裡之内。”《宋書·索虜傳》:“頃誅讨 蠻 髦,事止畿服。”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 邕州 蔡大夫 京 ﹞後以進士舉上第,尋又學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畿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周代及後世對王權統治區域的劃分與管理。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畿服”指周代根據地區與王都的關系及距離遠近劃分的層級制度。其中,“畿”指王都直轄區域(即“邦畿”或“甸服”),“服”則指外圍諸侯對中央的義務關系。該制度通過地理劃分明确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義務,如《尚書·酒诰》記載的商代“内服”“外服”之分,即為此制度的雛形。
内服與外服
九服體系
據《周禮》記載,王畿向外延伸按距離分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九層,體現“差序格局”的政治理念。
政治功能
通過地理劃分強化中央集權,如西周以鎬京為中心,王畿向外各延伸四百裡,諸侯需定期朝觐并提供賦役。
理想化特征
文獻中的畿服制度(如《禹貢》五服制)包含學者對理想統治模式的設想,并非完全符合曆史現實。
後世影響
成為曆代處理中央與邊疆關系的參考框架,如《晉書》中“畿服”指代京師周邊地區,用于讨論民族安置問題。
“畿服”既是周代具體的行政區劃制度,也在後世文獻中衍生出“天下”或“京畿”的抽象含義,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心-邊緣”治理思想的延續性。
《畿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
《畿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田」和「白」。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畿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朝廷制度。在古代,「畿服」指的是朝廷的禁衛軍隊,也就是保護皇室及其周邊地區的軍隊。隨着時間的推移,「畿服」逐漸演變為一種象征統治和掌控的詞語。
《畿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縣伏」。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畿服」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寫法是「玉衡」,另一個常見的寫法是「禾邊龍虎」。
1. 他穿着一身華麗的軍服,展現了畿服的威嚴與尊貴。
2. 這個地區的治安維護是由畿服負責的。
常見的以「畿服」為組詞成分的詞語有:
- 畿神:指的是朝廷的祭祀儀式。
- 畿輔:指的是朝廷的輔佐官員。
- 畿衛:指的是朝廷的禁衛軍隊。
與「畿服」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 疆域:指的是國家或地區的邊界範圍。
- 牢固:指的是穩固、牢固不可動搖的狀态。
- 統禦:指的是統治、掌控。
與「畿服」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 逃遁:指的是逃跑、逃走。
- 自由:指的是無拘束、無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