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據的意思、明據的詳細解釋
明據的解釋
明确的證據或依據。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子猶懷疑,求之明據。”《三國志·吳志·張昭傳》“州裡才士 陳琳 等皆稱善之” 裴松之 注引 張昭 著論曰:“夫類事建議,經有明據,傳有徵案,然後進攻退守,萬無奔北,垂示百世,永無咎失。”
詞語分解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 據的解釋 據 (據) ù 憑依、倚仗:據點。據險固守。 占有:竊據。盤據。據為己有。 可以用做證明的事物:字據。證據。單據。論據。契據。言之有據。 按照:據實。據稱。依據。據事直書。 據 (據) ū 〔拮據〕
網絡擴展解釋
“明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定義
- 含義:指“明确的證據或依據”,常用于強調事物有确鑿的憑據或文獻支持。
- 詞性:名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
2.來源與用法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王仲宣诔》:“子猶懷疑,求之明據”,表明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已有使用。
- 應用場景:多用于法律、學術或曆史讨論中,例如“建星上得《太初》本星度,此其明據也”,強調論證需有明确依據。
3.發音與字形
- 拼音:míng jù(“據”在此讀第四聲jù,而非jū)。
- 字形:“據”為左右結構,部首為“扌”,總筆畫11畫。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确證、實據、憑證。
- 反義詞:臆測、虛詞(缺乏依據的言論)。
5.現代示例
- 例句:“進步黨高層已有了很高的憂慮,而唐明據說正在睡覺”,此處“據”為動詞用法,但“明據”仍保留名詞屬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體文獻,可參考《三國志》《王仲宣诔》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據的意思
《明據》是一個成語,意為明确的證據或有力的證據。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明據》的部首是日(日字底下的一橫),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明據》最早見于《漢書·郊祀志》,後來成為常用成語。
繁體
《明據》的繁體字為「明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據」的形狀和現在相似,而「明」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更加繁複。
例句
他提供了一份明據證明自己的清白。
組詞
- 明見:指明的見解或明白事物的真相。
- 據實可靠: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可靠可信。
- 明證:明确的證據。
近義詞
- 明證:明确的證據。
- 切實證據:确鑿的證據。
反義詞
- 模糊憑據:不明确或不确定的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